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週六21~週日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一錯傳千年!蘇軾《赤壁賦》不是「滄海一粟」 故宮展原稿「這字」差很大

發布時間:2023/11/22 14:20

記者林兪彤/台北報導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是許多學生耳熟能詳的經典課文,其中「滄海一粟」更是無人不知的經典成語。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滄海一粟」意為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比喻渺小、微不足道。不過,故宮最近展出蘇軾親筆手書的「前赤壁賦」,帖中寫的卻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宋朝文豪的親筆真跡,在後世抄寫的過程中,可能由於草民的誤植、以訛傳訛,導致這一錯誤在文學傳承中,持續存在了千年之久。

故宮最近展出蘇軾親筆手書的「前赤壁賦」。(示意圖/資料照)

據了解,蘇軾《赤壁賦》分為前、後兩篇,皆於元豐五年(1082年)創作。當時,蘇軾因詩文中譏諷朝廷,而被貶官至湖北黃州,擔任團練副使。在與朋友遊歷赤壁後,他深感歷史的悠久、懷古感傷並提筆抒發對生命的深層體悟;這篇前赤壁賦是蘇軾於完稿後一年,特地交給知己傅堯俞保存的。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軾《赤壁賦》分為前、後兩篇,皆於元豐五年(1082年)創作。(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官網)

為避免再次因詩文招惹罪名、引起非議,蘇軾特別叮嚀傅堯俞謹慎保存,並提到後赤壁賦的完成將留待將來再作。然而,現存的蘇軾親筆手書《赤壁賦》,僅有這一篇「蘇軾書前赤壁賦」。 

故宮博物院不時有許多新展覽,不少民眾都會趁放假時特意前往觀賞。(示意圖/資料照)

至於為何「浮海一粟」為什麼會變成「滄海一粟」,中國學者姜舜源曾於2013年在故宮的真跡上撰文指出,「滄」和「浮」字形相近,可能在抄寫和印刷過程中被誤寫。從語義上來看,「浮在海面的一粒米粟」似乎比「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更具合理性和意境。加上蘇軾手書的前赤壁賦真跡,只有少數人可以看到,值至清朝乾隆時期才收入宮殿,造成此一筆誤以訛傳訛、誤會千年。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