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週五21~週六21】
丁學偉 葉元之 楊筑鈞 謝文苑【週五不政經之人民的正義】完整版20241213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以12部紀錄短片反思離島面貌 TIDF將重映「流離島影」系列

發布時間:2024/3/26 13:58

郭珍弟的《清文不在家》以離鄉打工而缺席的蘭嶼青年為主角。(TIDF提供)
郭珍弟的《清文不在家》以離鄉打工而缺席的蘭嶼青年為主角。(TIDF提供)

圖文/鏡週刊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實驗紀錄片計畫「流離島影」,集結12位不同世代的影像工作者,費時一年跑遍台灣大小離島,於2000年完成一系列挑戰主流美學的先鋒紀錄短片,將於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重映。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1999年,螢火蟲映像體發起「流離島影」計畫,由導演周美玲兼任總策劃與製作人。12部作品形式各異、觀點多元,每位創作者以鮮明的主觀視角呈現台灣離島樣貌,碰觸島嶼政治議題之餘,也不忘對紀錄片的客觀真實提出批判。作品完成後,團隊把全系列近5小時的短片串起、在戲院放映,搭配各式靈活宣傳,引發外界關注和討論,提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亦屢獲海外影展選映。

時隔24年,這批珍貴膠卷經國家影視聽中心整飭與數位化,將於本屆TIDF完整重映。影展統籌陳婉伶說:「許多當年仍青澀的創作者,如今已是台灣影像創作的中流砥柱,這段經歷在他們的影像生涯中留下深淺痕跡。希望藉由回顧視角,重新思考幾十年來台灣人對於『本島』與『離島』主從關係的想像。」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芯宜的《誰來釣魚®?》挑戰主權爭議的釣魚台。(TIDF提供,金成財攝影)
陳芯宜的《誰來釣魚®?》挑戰主權爭議的釣魚台。(TIDF提供,金成財攝影)

許多離島因地理位置機要,曾受軍管或為自然保護區。面對陌生景色與敏感政治背景,創作者嘗試以實驗手法賦予嶄新觀看視角。其中,陳芯宜的《誰來釣魚®?》挑戰主權爭議的釣魚台,穿插動畫元素呈現團隊航向島嶼的過程;沈可尚以北方三島為題的《噤聲三角》則拼貼島上景色,並註以偽百科全書式的虛構說明,為島嶼提出辯證與控訴。

此外還有黃庭輔將攝影機轉向故鄉金門,《03:04》拍攝阿兵哥百無聊賴的生活片段,襯以噪音凸顯當地解除戰地政務後的蕭瑟;李孟哲聚焦僅有軍人駐守的東沙島,《南之島之男之島》諧擬軍教片風格,以錯位音畫創造多重觀看視角。

周美玲《輻射將至》記錄被劃為核廢儲置地的烏坵島。(TIDF提供)
周美玲《輻射將至》記錄被劃為核廢儲置地的烏坵島。(TIDF提供)

有導演傾聽島民心聲,輻射出邊陲困境,也流露對島嶼的殷切關心。例如周美玲的《輻射將至》記錄被劃為核廢儲置地的烏坵島,居民操著方言惶恐抗爭;郭珍弟的《清文不在家》以離鄉打工而缺席的蘭嶼青年為主角,撿拾他在島上生活的痕跡。

李志薔的《浮球》望向小琉球海上的中國漁工船屋,以三章節鋪陳敘事暗喻島嶼飄搖失根的命運;李泳泉透過《鄉愁對話錄》關注被迫遷村的龜山島民,舊照、新聞片段與訪談漸次堆疊出島民的鄉愁,傳遞故鄉成為觀光景點的不忍之情。

創作者也透過作品反向探索內心、抒發拍攝所感,或加入劇情和表演元素詮釋島嶼印象。其中,朱賢哲拍攝《西嶼坪》這座僅剩4戶人家的孤寂島嶼,鏡頭凝視近乎被遺忘的邊緣居民;簡偉斯的《馬祖舞影》以舞蹈為引,串起在地人心聲。

朱賢哲的《西嶼坪》凝視近乎被遺忘的邊緣居民。(TIDF提供)
朱賢哲的《西嶼坪》凝視近乎被遺忘的邊緣居民。(TIDF提供)

許綺鷰《我的綠島》以半劇情半紀錄的方式,透過政治犯之女、藝術家與在地青年的交會,展現綠島的複雜面貌。吳介民以《基隆嶼的青春紀事》記錄團隊登島拍攝的航程與漁民工作場景,穿插演員表演記錄意識,也探問紀實的意義。

第14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10日至19日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京站威秀影城、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舉行。更多活動與節目內容將陸續公開,詳情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及Instagram。

更多鏡週刊報導
劉若英首執導華語影集 謝盈萱、秦漢領銜主演《忘了我記得》
王陽明為拍攝沉船生態被海流帶走 至今不敢告訴老婆
《鹽水大飯店》300臨演營造遊行推擠場面 光領宵夜就花1小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