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四12~週五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楊皓如 顏博志【好厝抵家】完整版20250801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助「衣物旅程案內所」翻轉舊衣想像

發布時間:2025/7/31 14:32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近日有網友在日本二手市集逛街時,驚見台灣連鎖足體養生館制服陳列販售,直呼「好親切!」也勾起不少人回憶:多年前曾在網路上看見非洲人穿著自己國中制服。這些趣事讓人不禁思考:丟進回收箱的舊衣,都有被好好利用嗎?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2023年楷模獎得獎計畫《衣物旅程案內所:探索西門町潮流的永續地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重新省思衣物回收的觀念。

_《衣物旅程案內所:探索西門町潮流的永續地圖》計畫提案人許紓語(右)與楊沛緒(左)對衣物回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衣物旅程案內所:探索西門町潮流的永續地圖》計畫提案人許紓語(右)與楊沛緒(左)對衣物回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圖/信義房屋)

在日本,衣物素養從小教育扎根。許多日本人會為每季設定置裝預算,穿過的衣服經過整理後轉售給社區二手商,再以換得的預算購置新衣,形成良性循環。「他們的穿搭品味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教育出來的。」《衣物旅程案內所》計畫共同發起人楊沛緒說,修改衣物在當地極為普遍,有些經由職人巧手改造的衣服,甚至能讓售價翻倍。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比日本的制度與文化氛圍,《衣物旅程案內所》計畫是由台灣「醇味研舊設計室」提出,期望透過永續地圖與衣物教育,翻轉大眾對衣物回收的想像。設計室總監暨創辦人許紓語指出,許多人認為舊衣丟進回收箱就是完成,但若衣物無法再穿,回收單位還得額外花錢處理,反而成為負擔。真正適合回收的,是狀況良好、仍有人願意購買的衣物,否則丟入一般垃圾更有效率。

舊衣除了修改再穿或作為古著販售外,不符使用的衣物能被改造成其他小物。(左側兩個時鐘以日系品牌Beams衣飾改造而成)
舊衣除了修改再穿或作為古著販售外,不符使用的衣物能被改造成其他小物。(左側兩個時鐘以日系品牌Beams衣飾改造而成)(圖/信義房屋)

最理想的方式,是延續衣物生命。楊沛緒說,他們選擇在西門町成立工作室,除了因為這裡是台北潮流地標,更因其在中華商場時期曾聚集訂製西裝、成衣代工與修改技藝,具備完整服裝產業脈絡,是推動衣物教育與永續行動的絕佳起點。許紓語補充,2010年前後快時尚興起、網購便利,消費者從螢幕快照決定購買,卻常因不合身就退貨或丟棄,形成惡性循環。「我們推崇的永續第一步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走進實體店,親自試穿、觸摸材質與版型,再決定是否購買。」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希望民眾能重新認識衣服與自己的情感關係。」許紓語補充,台灣的衣物教育仍在起步,許多消費者不了解材質、版型與穿著情境的差異,導致不合適便輕易丟棄。計畫除了推廣教育,包括修改衣物課程、素養講座等,也積極拜訪在地修改師傅,建立「衣物永續地圖」,讓需要修改的人能找到可靠職人。「修改衣服不是踩縫紉機就好,它像衣服的醫生,需要理解結構與人體比例,這些機器都無法取代。」她說,西門町如今隨著產業式微,留下的修改店家屈指可數,「希望透過這張地圖,延續職人技藝的尊重與傳承。」

目前,據點從西門町移轉至大稻埕,串聯在地布料商與文史團體,試圖打造淡水河畔的衣物文化地圖。「我們推動的是五個R+1R:re-think(重新思考)、reuse/reduce(再利用/減量)、repair(修繕)、remake(改造),最後才是recycle(回收)。」楊沛緒表示,購物前三思需求,若日後衣服有瑕疵或不穿了,優先考慮修復或改造為其他用途,例如手提包、時鐘、布偶等,實在無法使用時,才回收處理。

信義房屋公益事業推動組經理蕭雅雯指出,「社區一家」鼓勵民眾走出家門、以社區為單位凝聚人心,透過專業評審的建議與回饋,長期陪伴各地團隊實踐社造。《衣物旅程案內所》這項計畫正是將環保、時尚與文化融合,讓永續成為日常行動的楷模。她表示,信義房屋除了提供贊助,更希望成為陪伴者,協助每一項計畫朝永續目標前進,讓人才留在地方,邁向全台共好的願景。

楊沛緒也分享,「社區一家」最難得之處,在於採取「信任原則」。不同於多數公益資源提案流程繁瑣、資金限制嚴格,社區一家在獲獎後即撥付七成經費,讓團隊能依現場需求靈活調整、發揮創造力。蕭雅雯補充,這份信任源自信義房屋的企業文化,不只本業強調與客戶互動的信任,也延伸至所有共好夥伴。計畫結案後僅需提交成果報告,即可撥付獎金的30%尾款,讓團隊專注計畫內容、少受行政干擾。

《衣物旅程案內所》計畫從舊衣出發,串聯設計師、裁縫師、商家與居民,翻轉消費習慣,延續技藝傳承,也讓人重新思考自己與衣服的關係。社區的議題多元,社區一家鼓勵大家找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社區營造不再只是清潔工作、志工服務,透過社區一家這個平台,人們能以跨域合作、創意實踐串聯地方,讓台灣每個角落都充滿活力與生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