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一12~週二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Rina 立信雙星【好厝抵家】完整版20250822

從台大工管系轉歷史系 總編輯涂豐恩:歷史是理解世界的鑰匙

發布時間:2025/8/25 14:33

涂豐恩閱讀時不需要特別的空間或儀式,桌上常常堆著一落「待命」的書籍,隨時翻讀。(公視提供)
涂豐恩閱讀時不需要特別的空間或儀式,桌上常常堆著一落「待命」的書籍,隨時翻讀。(公視提供)

圖文/鏡週刊

公視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的〈我的私房地〉單元,推出第二支短片《無所不在的歷史 涂豐恩》,走入有理文化總編輯、故事Story Studio創辦人涂豐恩位在台灣大學教職員宿舍的私宅與閱讀日常。對涂豐恩來說,歷史是理解世界的鑰匙,書是通往任何興趣的入口。閱讀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把零散的片段拼成一幅更大的圖像。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1984年出生的涂豐恩,大三自臺大工商管理學系轉至歷史系,取得台大歷史所碩士學位後,歷經8年苦讀獲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博士。哈佛就學期間創立「故事Story Studio」,37歲出任有46年歷史的聯經出版總編輯,41歲創辦有理文化擔任總編輯。

興趣廣泛的涂豐恩坦言,滿屋子的書常來自他想研究、出版、或朋友贈送。放在地上的書,多半是他正在研究的課題,暫不會歸回書架。他形容自己「不是因為喜歡讀書,而是覺得書能幫助達成任務」,任何興趣都能透過書找到對應的主題,而且有頭有尾、闡述作者要傳達的核心價值。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涂豐恩曾為了研究1920年代的臺灣歷史,特別去二手書店搜羅如《臺灣社會運動史》這類日治時代出版、後來才被翻譯的舊書。他直言:「任何東西都有歷史!」他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看得見的臺灣史》套書,透過日常文物如透過玉山衛生紙、當時青年日記等,將歷史拉近人類生活。他更以獲益很大的《維梅爾的帽子》一書做對照,加拿大歷史學家卜正民以17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的5幅畫作做為直接窺探另一時空的窗口,並以畫中的一頂帽子來描繪當時全球貿易發展的歷程。

涂豐恩常利用交叉閱讀「搞懂」歷史,猶如完成知識拼圖,獲得閱讀最大的樂趣。他以《蔣經國日記》提及對政治人物的抱怨、鬥爭,再對照多人撰寫、編纂的《李登輝大事長編》,再加上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書寫的《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及臺大歷史學系教授陳翠蓮的《重探戰後臺灣政治史:美國、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三方角力》,推敲出當時政治運作背後的邏輯。

涂豐恩年幼的孩子特別喜歡繪本《小金魚逃走了》,翻閱時能全神貫注,讓他深受觸動。(公視提供)
涂豐恩年幼的孩子特別喜歡繪本《小金魚逃走了》,翻閱時能全神貫注,讓他深受觸動。(公視提供)

至於自身的閱讀習慣,他不需要特別的空間或儀式,「大概抓到書就能看,甚至邊走邊看。」桌上常常堆著一落「待命」的書籍,隨時翻讀。他最近閱讀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特別留意書中對「市場裡表演者博取注意力」的描述,他覺得十九世紀文字所描繪的,跟現今網路KOL現象,非常相似。

閱讀對他的家庭生活也帶來意外驚喜。年幼的孩子特別喜歡繪本《小金魚逃走了》,翻閱時能全神貫注,讓他深受觸動。「原來小朋友這麼小就會被書吸引。」

 


更多鏡週刊報導
二戰終結80週年 金馬最佳紀錄片《由島至島》公視首播
小公視周歲「口袋影展」8月15日開幕 GENBLUE週末活動現身
死了比身障更好? 公視節目探討安樂死與身障者權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