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一12~週二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好厝抵家】

小孩生氣動手別再只說「怎麼可以打人」 心理師授5招接住孩子情緒!

發布時間:2025/9/15 19:08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有時只是想阻止孩子做某些事,孩子卻突然大哭、情緒失控,甚至動手打人,讓家長和幼稚園老師感到震驚、難過,或怒斥孩子「怎麼可以打人!」蘇鈺茹心理師指出,孩子動手打人不只是行為問題,其實也是面對情緒壓力時的表達,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引導他們學會消化情緒、逐步成長。

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 別只糾正行為卻忘了「這步」

蘇鈺茹心理師表示,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學派的梅蘭妮.克萊茵認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很早就充滿各種情緒,包括愛、恨、依附、焦慮與不滿,這些情緒常常混雜在一起,使得孩子無法分辨「自己」與「別人」。當他們面臨情緒壓力,例如被拒絕、被限制、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時,可能會用「投射」這種心理防衛方式,把內心的混亂或難以承受的情緒丟出,而設限的家長或老師作為不舒服情緒的來源,就可能成為孩子眼中的「壞人」。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舞蹈治療的角度來看,孩子打人更像是身體在表達困惑、失望與無助。當孩子還在學習說出自己很生氣、難過時,會先用手、腳、身體表達情緒。如果家長只糾正動手行為,卻沒有協助孩子整理或調節內在感受,孩子可能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是「壞孩子」,或者更用力靠「打」來試圖表達。

小孩又失控該怎麼辦?5招先穩住自己再穩住他

面對孩子情緒爆發甚至動手的情況,蘇鈺茹心理師建議家長可以嘗試以下5種方法: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先穩住自己的身體與情緒:
當孩子失控時,家長可先深呼吸、站穩腳步,給自己一個「不立刻反應」的空間。可圈住、拿開孩子的手,溫和卻堅定地說:「我不讓你打人,但我知道你好生氣,我會在這邊陪你。」

2. 用身體讓情緒具象化:
邀請孩子用動作表達情緒,例如「你現在變身成暴龍了嗎?」、「我們一起做『超級大暴龍』,生氣時手和腳會怎麼動?」透過身體動作,讓孩子將情緒具象化表達,轉化攻擊能量,而不是真的去傷人。

3. 當孩子的情緒「翻譯員」:
告訴孩子「你是不是很想要那個玩具,但不能玩,好氣喔?」、「你剛剛是不是想我抱你,但我在講電話,你覺得好孤單?」這種情緒的翻譯有助孩子建立「感受→表達→說出來」的能力。

4. 用身體遊戲安全釋放情緒:
未理解和表達的情緒會藏在身體。可以跟孩子玩「憤怒怪獸舞」或,讓孩子用腳踩地板、大聲吼叫,或用「枕頭仗」安全地釋放衝動,也能不傷害自己與他人。

5. 穩定後再一起理性回顧與整理:
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可一起回顧剛剛發生的事:「你剛剛打我,是不是希望我立刻聽你說話?那你說說看,怎麼做你會覺得比較聽得懂呢?」透過這些對話,幫助孩子收回投射的情緒,慢慢學會「原來我不是壞孩子,只是太失望、生氣、難過,需要被理解」。

孩子不會一直都乖巧懂事 家長陪伴助身心成長

蘇鈺茹心理師強調,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調節情緒,也不可能總是乖巧懂事。生氣、失望、用身體表達感受,是孩子身心成長的過程。當家長試著用身體的感受與理解的語言,陪伴孩子面對自己還無法消化的攻擊情緒時,也同時在教孩子認識、照顧自己,學習同理他人,讓孩子從混亂走向整合,從情緒衝突中探索成長的機會。

資料來源: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 - 蘇鈺茹心理師

【延伸閱讀】

父母批評比他人更傷人?心理師親教「這方法」 打破惡性循環

腦中總是不斷有負面想法? 心理師傳授4招幫助平復心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6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