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一12~週二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好厝抵家】

沉睡600年「朝鮮古船」重見天日 鐵釘結構揭示造船技術新發現

發布時間:2025/11/10 17:12

南韓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上月成功打撈「馬島4號船」上岸。(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南韓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上月成功打撈「馬島4號船」上岸。(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圖文/鏡週刊

被譽為「海底慶州」的南韓忠清南道泰安郡馬島海域,再度揭開歷史新篇章。南韓國家遺產廳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今(10月)宣布,現存唯一的朝鮮時代船舶「馬島4號船」在沉沒約600年後,已於上月成功打撈上岸,成為研究朝鮮早期造船技術的重要實物。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韓聯社》報導,馬島4號船最早於2015年在海底被發現,經放射性碳測定,推定於1420年前後沉沒,距今約6個世紀。這艘船長約12公尺、寬約5公尺,屬於朝鮮時代的「漕運船」,即負責運送稅穀與貢物的官方運輸船。船內出土了刻有「羅州廣興倉」字樣的木簡,以及大量公納用粉青沙器,顯示當時船隻正從全羅道羅州運送穀物與貢物前往漢陽廣興倉途中不幸遇難。

研究團隊首次在古代韓國船舶中發現使用鐵釘修補船體的痕跡,象徵當時造船技術的轉變與進步。(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研究團隊首次在古代韓國船舶中發現使用鐵釘修補船體的痕跡,象徵當時造船技術的轉變與進步。(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這次打撈的船體構造,呈現出與高麗船明顯不同的技術特色。高麗船多為單桅設計,而馬島4號船則在船首與中央各設一桅的「雙桅構造」,可提升航速並利於順風航行。船體木材以橫向排列,並以大量小木釘精密連接,增強整體耐久度。更令人矚目的是,研究團隊首次在古代韓國船舶中發現使用鐵釘修補船體的痕跡,象徵當時造船技術的轉變與進步。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打撈上岸的船體目前已運往泰安保存中心,進行木材除鹽與強化處理,後續將展開長達十餘年的保存與復原工程,預計完成後向公眾展示。

研究團隊在附近海域也發現新的沉船跡象,出土兩捆共87件高麗青瓷、木製錨、繩索及稻穀等文物。(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研究團隊在附近海域也發現新的沉船跡象,出土兩捆共87件高麗青瓷、木製錨、繩索及稻穀等文物。(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研究團隊在附近海域也發現新的沉船跡象,出土兩捆共87件高麗青瓷、木製錨、繩索及稻穀等文物。(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研究團隊在附近海域也發現新的沉船跡象,出土兩捆共87件高麗青瓷、木製錨、繩索及稻穀等文物。(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研究團隊在附近海域也發現新的沉船跡象,出土兩捆共87件高麗青瓷、木製錨、繩索及稻穀等文物。(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研究團隊在附近海域也發現新的沉船跡象,出土兩捆共87件高麗青瓷、木製錨、繩索及稻穀等文物。(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提供)

同時,研究團隊在附近海域也發現新的沉船跡象,出土2捆共87件高麗青瓷、木製錨、繩索及稻穀等文物。根據青瓷造型與紋飾推測,年代約為1150至1175年間,極可能是新的高麗時期沈船「馬島5號船」。若獲確認,將成為馬島海域迄今發現最早的沉船。

泰安馬島海域自2009年起,陸續出土多艘高麗船,包括馬島1至3號船及其他沉船遺跡,因沉船密集而被稱為「海底慶州」。國立海洋遺產研究所預告,明年適逢南韓水下發掘50週年,將以此為契機展開更深入的發掘與展示,持續揭開朝鮮與高麗時期的海洋歷史之謎。


更多鏡週刊報導
醫師斷言活不過4歲!美國天生無腦女子戰勝命運 奇蹟迎來20歲生日
「私立是考不上公立的孩子去的地方」 日本鄉下人告白引爆教育觀激辯
若12日放颱風假「普發1萬入帳是否延期?」  財金公司給答案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