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週六21~週日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在路上」還是同溫層取暖

發布時間:2024/1/7 19:00

文/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民進黨「在路上」視頻廣告,引起一些討論,尤其綠媒的評論一片叫好,說突破同溫層,一些綠委候選人效顰「接龍」紛紛也想上路,本文不討論廣告的政治性解讀,如侯批綠貪污「在路上」,只從傳播理論與廣告理論來剖析。

島路行動以「投錯人 偶像不知去向」為題刊登創意半版廣告,由知名設計師聶永真統籌設計。(圖/島路行動提供)

在藍綠一片殺伐的廣告中,「在路上」的確是呈現不一樣的溫馨,但因沒有新資訊,只強調交棒,其效果還是只能感動傾綠的選民,對非綠或中間的選民並沒有改變change的拓票功能,不過對傾綠的選民確能強化reinforcement與固票,所以是一支OK的影片,但不算亮眼。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支影片另一個優點是沒有偏離民進黨的競選主軸「選對的人、走對的路」,廣告必須扣連主軸,雖是競選傳播的ABC,但很多廣告只求「創意」而忽略了,再好的創意與競選主軸或候選人形象偏離,都應丟到字紙簍去;2000年大選國民黨就患過這樣的錯誤,當時國民黨錢多,只要透過立委、大老遞企劃案,只要被認有「創意」就拍,反正錢多嘛,整個選戰下來拍了60餘支各式各樣廣告片,整個連戰形象也被搞得支離破碎;選舉文宣操盤如同整形,只能相信一個醫生,不能割雙眼皮找A,豐唇找B,削頰找C,隆鼻找D,如此整出來的能看嗎。

片中兩位演員(蔡英文、賴清德)演來稱職,尤其小英真有演戲天分,520退下來可以到片場尬一角,相對賴清德就比較拘謹放不開,3位「演員」(含接手的蕭美琴)的鏡頭都是靜止時拍的,不是真正在開車,如果真的開上路,交管與維安是多大的工程;而反方向的藍、白車是後製key進去的,特地標示藍白走不同的路,雖有符號學的意涵,但顯得小器刻意反而不好,外景與空拍是製作團隊另拍,再剪輯加入,完整版4分鐘剪輯流暢,但似嫌冗長,電視版長度剛好,意思也完全傳達。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文案寫壞了,刻意帶入國家安全、國會過半、民主路一直走,都是在其他文宣素材可以看到的舊訊息,顯得鑿痕斑斑,無法感動同溫層外的選民,如果文案改為3位大咖閒話家常,如小英退下來後要幹甚麼,賴清德假日如何和家人互動,如同老朋友搭車時打屁聊天一般,用從未曝光的「新資訊」來和選民互動,以滿足選民的「偷窺慾」,反而能突破同溫層的框架;1996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李登輝「戒菸」廣告就是一個好例子。

當年李登輝社會聲望崇隆,民調極高,3組對手彭明敏、林洋港、陳履安,民調合計都沒李登輝一個人高,所以選戰採領導品牌戰略,不攻擊對手,對對手的攻擊也不回應,廣告不著墨政見等枝節,只用來強化形象,這支影片就是典型的領導品牌戰略思維,不贅述政績也不攻擊其他競爭者,只以「戒菸」的私房故事呈現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決心和毅力,就顯大器;今年狀況當然和當年不同,三組封關民調都在誤差範圍,所以賴清德的廣告更應創新思維,突破同溫層效應,以拓票為主要考量。

雖然文案寫壞了,但這支片子的另一個優點是訊息單純,雖然後續的網路討論有提到在北海岸「放鳥」小英,或是沒有兩隻耳朵如何如何,這些歪樓的評論都無關宏旨,尚不會產生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視頻廣告最忌諱求創意花俏,而讓觀眾形成周邊途徑peripheral route解讀。

甚麼叫做周邊途徑解讀?舉個大家或許還有印象的廣告來討論,2010年火紅的大眾銀行形象廣告「機場母親篇」,當閱聽人有存借款需求時,他會看到大眾銀行的「感心」,這是「中央途徑central route」的解讀;不過當他既不想存款也不需要借款時,他會看到媽媽的固執與女兒的不貼心、對漢方藥草坐月子的質疑,或是老外安撿人員的粗魯丫霸!當閱聽人以「週邊途徑」解讀時,越討論越歪樓,對品牌的聯想越弱,離品牌也越遠,廣告主的期待也跟著落空。

廣告創意太花俏,閱聽人就會有天馬行空的周邊途徑解讀,所以廣告訊息要符合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原則,強制讓閱聽人採「中央途徑」解讀,才能鏢鏢中的,不要用複雜的創意模糊閱聽人注意焦點,但最近有個報紙競選廣告卻忽略了這樣的原則。

元月5日在聯合報C疊影視消費版有個半版廣告,廣告主寫著不知何單位的BIOS,標題是「投錯人,偶像不知去向」,文案是「自由像空氣,你以為理所當然。但投錯人,偶像(與他們的新聞)隨時都可能被消失」,Slogan是「1月13日,站出來,選對的人,挺美好」。

廣告沒有說要支持誰,這好玩了,支持侯的人看了廣告會認為投非侯是「投錯人」,支持柯的人也會認為投非柯是「投錯人」,這兩群人絕對不會看了這個廣告就會建構投賴才是「投對人」的認知;廣告所提的「偶像不知去向」,應該是指「中共要逼五月天選前表態」,試圖複製2016年大選周子瑜事件的仇中效應,但問題是逼五月天表態的消息是台灣國安單位自己放出來的,而非中國,廣告如此操作,形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選擇性認知,所以還是同溫層取暖,一樣沒有拓票功能。

競選廣告即使採兩面說服both-side persuasion,最後結論一定要堅定明確,不能耍酷不可模稜兩可,否則形成反效果,會變成燒水給別人洗澡;廣告是易接觸易遺忘的訊息,其唯一的目的是「銷售商品」,而不是鎔經鑄史留之久遠,成為後世品讀聞香的典範,廣告無此功能更不必有此期待,因此思考創意時,具銷售力、能賣商品絕對是第一考慮。

請記得美國奧美廣告公司創辦人David Ogilvy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他做廣告不是要娛樂大眾,而是要把東西賣出去,沒錯,商業廣告如此,競選廣告更是如此,「給我票,其餘免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