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週五21~週六21】
丁學偉 葉元之 楊筑鈞 謝文苑【週五不政經之人民的正義】完整版20241213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娛樂透視】《藏畫》揭陳澄波新史料 劇場美學撫慰台灣傷痛

發布時間:2024/5/26 08:58

《藏畫》以陳澄波妻子張捷為核心人物,創票房佳績。(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林育全攝影)
《藏畫》以陳澄波妻子張捷為核心人物,創票房佳績。(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林育全攝影)

圖文/鏡週刊

舞台劇《藏畫》以陳澄波妻子張捷為核心人物,去年在台北及嘉義演出皆創下完售佳績,更成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首部開演前全部場次門票售罄的作品。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作由劇作家施如芳耗時12年撰寫劇本,從史料探索未知的情節,採非線性敘事,結合飛人集社劇團導演石佩玉的「人、偶、影」複合表演形式,詮釋歷史傷痕。

《藏畫》緣起於2011年,劇作家施如芳受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委託,創作一部以張捷為主角的劇本,「陳立栢認為,陳澄波的故事以後還會有人說,但阿嬤(張捷)一定要在他這代被大家看見。他睡在張捷身邊長大,特別了解若沒有張捷,就不會成就後來的陳澄波。」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澄波一家人1931年於上海合照,左起為六堂弟陳耀棋、長子陳重光、陳澄波、次女陳碧女、妻子張捷、長女陳紫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陳澄波一家人1931年於上海合照,左起為六堂弟陳耀棋、長子陳重光、陳澄波、次女陳碧女、妻子張捷、長女陳紫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1947年3月25日,畫家陳澄波在228事件期間,代表嘉義市民向國民政府軍隊和平談判,卻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公然槍決。妻子張捷強忍悲傷,以家中門板運屍,並請人拍攝遺照,保留丈夫受難時穿的衣服,為冤死留下證據。為避免情治單位搜查,將陳澄波遺留的1萬8千多件作品藏於住家閣樓,延續他的藝術生命。

張捷將陳澄波的作品藏於住家閣樓,延續丈夫的藝術生命。(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張捷將陳澄波的作品藏於住家閣樓,延續丈夫的藝術生命。(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施如芳思索《藏畫》故事長達12年,此前劇本寫過3種版本都不滿意。「《藏畫》涉及台灣歷史傷痛,但我希望藉此讓更多人得到力量,而不是一直凝視悲劇深淵。」她試圖從史料探索未知情節,刻劃陳家人日常,卻自認缺少創作底氣,「尤其張捷是家庭主婦,我缺乏那樣的生命經驗,須再三琢磨。」

陳澄波遺照裡的張捷,蹲著扛住門板,讓攝影師拍陳澄波遺容。(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陳澄波遺照裡的張捷,蹲著扛住門板,讓攝影師拍陳澄波遺容。(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劇本往前推進的關鍵,是施如芳2020年與陳立栢見面時,偶然瞥見陳澄波遺照中有張捷的身影,「她蹲著扛住門板上的陳澄波讓攝影師拍照,之前連家屬都沒發現,卻被我看到,也許是張捷冥冥中同意讓我寫她的故事,對我是很大的動力。」她認為,張捷在陳澄波遺照中的作為令人動容,「讓我更想知道,這家人有什麼樣的經歷、涵養,才能讓她冷靜地去做這件事?」

劇作家施如芳(左起)攜手飛人集社劇團導演石佩玉、製作人莊菀萍打造舞台劇。
劇作家施如芳(左起)攜手飛人集社劇團導演石佩玉、製作人莊菀萍打造舞台劇。

然而是誰如此大膽,在肅殺的年代替陳澄波拍遺照?根據2021年專家檢視玻璃底片與照片,認為手法相當專業,推測當年嘉義市可能有該技術及器材的人,就是山岳攝影師方慶綿。儘管至今未能證實方慶綿與陳家的關係,但對施如芳是重要線索。「前幾版劇本雖有遺照攝影師的角色,但方慶綿的出現讓我更有信心,將他直接放入劇本,讓人物更有血有肉。」

除了陳澄波、張捷與方慶綿,陳澄波二女兒陳碧女讓施如芳特別有感觸,也成為4名主角之一。具繪畫長才的陳碧女因目睹父親遭槍斃,從此封筆,「她是日本時代接受高女教育的『新女性』,美好前程要開始前,人生就因父親的遭遇而破碎。」

	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委託施如芳創作以張捷為主角的劇本。
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委託施如芳創作以張捷為主角的劇本。

 

陳澄波三字有它的分量,講悲慟歷史,人偶同台可帶出冷靜距離。

《藏畫》由飛人集社劇團(以下稱飛人集社)製作,團長石佩玉擔任導演。施如芳2020年與飛人集社合作描述台灣清朝武官故事的《虗轉》,以人、偶、影複合的表演形式展現魔幻寫實,讓她選擇再度攜手石佩玉,「《藏畫》有悲慟的歷史,人偶同台除了可帶出冷靜的距離,用美術手法呈現美術家庭也相當合適。」

飛人集社劇團2020年推出《虗轉》,以人、偶、影的表演形式展現魔幻寫實。(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李欣哲攝影)
飛人集社劇團2020年推出《虗轉》,以人、偶、影的表演形式展現魔幻寫實。(飛人集社劇團提供;李欣哲攝影)

「陳澄波這三字有它的分量,也有壓力,但如芳大膽地找我們,我們也願意接下這個任務。」石佩玉解釋,飛人集社擅長以物件、戲偶為介質傳遞情感與氛圍。例如開場時張捷收拾陳澄波旅行會攜帶的棉被,搭配光影設計帶出「睹物思人」的想像;又或者以執頭偶呈現方慶綿的精神狀態,「希望透過不同媒材,讓觀眾感受更豐富。」

團隊用執頭偶呈現方慶綿的精神狀態(圖),演出前排練許久。(飛人集社劇團提供;陳又維攝影)
團隊用執頭偶呈現方慶綿的精神狀態(圖),演出前排練許久。(飛人集社劇團提供;陳又維攝影)

 

團隊用執頭偶呈現方慶綿的精神狀態,演出前排練許久(圖)。(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團隊用執頭偶呈現方慶綿的精神狀態,演出前排練許久(圖)。(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為展現劇場美學的可能性,石佩玉與施如芳決定以非線性敘事述說《藏畫》,讓陳澄波、張捷、方慶綿與陳碧女各自擔綱分場主角,以對4人皆具意義的阿里山為重要背景,讓彼此生命交織,並由張捷貫穿全劇。團隊也實地走訪阿里山,感受山上的光、濕度等細節,確保舞台設計更有依據。

《藏畫》由劇場演員余品潔、程伯仁、大甜,分別飾演張捷、陳澄波與陳碧女;林文尹及周浚鵬則詮釋年長及年少的方慶綿。石佩玉表示,配合劇中年代,以台語為主要語言,少部分為日語、華語,對演員是一大考驗,「我們請台語老師唸劇本,錄下來給演員聽,反覆練習才能說得道地。」為深入表達角色內心狀態,也有部分吟唱橋段,「因為演員檔期關係,所有人到齊的時間只有短短2星期,在這14天內從零開始排練,確定走位及動作。」

從票房及反饋來看,觀眾對台灣歷史類型的戲劇有不小的需求。

去年5月《藏畫》在可容納近800人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首演3場,成為該場地第1部開演前門票即售罄的作品,還與公視節目《公視表演廳》合作,授權製作單位進場拍攝,於公視及YouTube頻道播放。去年7月受邀至近1千席的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演出2場亦完售,今年8月將在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登場。

《藏畫》製作人莊菀萍透露,包含操偶的表演者在內共有11名演員,是飛人集社迄今規模最大的作品。去年台北場製作成本逾400萬元,其中以人事費占約6成為大宗,經費來源除了自籌款及企業贊助,還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合作,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場地及部分經費,並與劇團分潤票房收入。

莊菀萍表示,從《藏畫》的票房及反饋來看,觀眾對台灣歷史類型的戲劇有不小的需求,對史實或角色不熟悉的人,看完戲後也因為想了解去查資料,希望更認識這塊土地的故事。團隊同時架設網站解說作品的緣起脈絡與製作過程,「算是售後服務,讓大家即使離開劇場,也能得到收穫。」編劇施如芳則強調,「就算相當了解陳澄波的人,來看《藏畫》一定能有不一樣的體會。」


更多鏡週刊報導
【舞台劇撫傷痛番外篇】小劇團省錢行銷 粉專串聯衝聲量
【舞台劇撫傷痛番外篇】陳澄波女兒救父失敗 演員全場衝刺撼人心
【舞台劇撫傷痛番外篇】「賠錢也要做」 《藏畫》對飛人集社的特殊意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