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1 17:04
圖文/鏡週刊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昨(9/30)日傍晚在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中,確認從10月16日開始的電價調整方案,引發在野黨立委批評。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副幹事長洪申翰表示,今年7月朝野各黨在《電業法》協商的修法提案上,由各黨團幹部取得共識,也都在提案單上面簽了名,明確修訂了民間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代表,不得少於電價審議委員會總數的1/2,經過立法院三讀通過。
洪申翰說明,官方行政部門所代表的委員,在現行規定中是沒有辦法過半的,也就是說,現在行政部門並無法實質指揮電價審議委員會的意見是如何、最後決定是如何。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洪申翰提到,電價審議委員會成員總共17名,其中行政部門只占8名,其餘皆為民間委員,包括工業、商業、消費者團體及專業專家學者們。洪申翰強調,這是為了讓電價審議回歸專業,更是當初在7月《電業法》修法時,大家願意支持的核心精神。
洪申翰說,昨天的電價審議會決定,其實是在7月修法三讀通過後第一次的施行,實作電價審議的專業審查,照理來說,也應該是朝野一起來樂見電價審議更專業的時候,而這兩個月以來,包括民眾黨也很榮耀的說,他們協助了修法的提出,也聲稱這是第三勢力政黨存在的價值,依然言猶在耳。
洪申翰質疑,但當電價審議機制真的做了專業審議,卻又換來在野黨這樣的批評,難道這個修法只能拿來欣賞、不能拿來使用嗎?
洪申翰進一步分析修法過程,以及這次電價調整幾項重要特點。第一,這是專業審議,非官方委員已經過半;第二,雖然這次產業漲了12.5%,但其實政府還是盡力維持產業在國際上面的競爭力,因為相比於目前國際的能源價格環境,台灣主要在出口競爭上參考的國家,包括韓國、日本的電價還是比我們高,顯示出台灣的電價在出口上還是具競爭力,因為在這些生產要素上,台灣在能源使用的成本還是比他們低,這也維繫了台灣出口的競爭力。
第三,政府顧及國內民生內需物價,所以這次就民生電價部分並沒有調漲,尤其照顧民生一直是政府在討論能源價格、電價時,最重要的原則。
第四,這段時間可能有一些經營上比較辛苦的產業,或是利潤比較沒這麼高的產業,漲幅是減半的,大概來到7%。
洪申翰強調,其實從方方面面各種層次上,都希望在這次電價調整的方案裡面,我們可以都兼顧到。從一開始台電提出的漲幅產業要漲14%,最後漲幅是12.5%,這代表審議委員會裡面,很多產業代表的專業意見有發揮影響力,並不是官方或台電說要漲多少,就能漲多少。
洪申翰提及,事實上產業代表的工總、商總也在這次審議會中提議,很多國民消費都會去的量販店、超商、傳統市場,這些通路的電價有時也會影響到物價。經過產業團體的提議,最後也決定讓這些通路維持凍漲,也代表來自產業團體的專業意見,獲得審議委員會的採納。
洪申翰再次強調,如果把整個電價審議過程攤開來看,就可以發現,台灣的電價審議已經越來越走向專業審查來決定,已經不是政治可以操控。
洪申翰說,接下來包括電價審議會議紀錄摘要的公開,也是在修法的附帶決議裡,不同黨派都同意的事,希望台電及經濟部能夠落實,也樂見這個機制的順利上路。並呼籲在野黨無論藍白,大家不要再用內耗式、為反而反的方式去批評,而是要讓重要的產業政策、能源經濟政策,能夠以一個朝野都有共識的方式來順利進行,這才是全民之福。
洪申翰表示,台灣的能源價格已經是由專業主導,而非由政治指揮,我們已經跨出了這一步,這是全民之福,也呼籲在野黨一起參與這一步,大可不必再用政治操作走上回頭路。
拍出2.9億天價!全球第一只柏金包花落日本 買主是「吐司王國」弟弟
時代情迷3/《親密之海》金鐘視帝飆戲 吳慷仁暗戀李銘順默默守候
時代情迷4/雙導演雙管齊下默契足 瑞瑪席丹親密戲夢幻時刻驚豔
時代情迷5/跨國取景創意突破預算限制 以影像記錄台灣時代轉折
時代情迷2/掌握原著神髓打磨劇本 大數據研究協助解決田調難題
時代情迷1/重量級小說拍成台劇 《親密之海》探索情欲與社群浪潮
來都來了/蔡允潔來勢胸胸沒路用 德德禁欲不成更上火
來都來了/連晨翔禮貌直男後面來 F4神顏凍齡歐買尬
娛樂透視/實力派演員投身《親密之海》 都會情欲映照社群時代變局
「王鴻薇完美詮釋人民憤怒點」 蘇巧慧質疑:把台灣是國家說出口很難?
鏡爆焦點/帝寶貴婦掀底爆料 仙塔律師引爆富商宴名媛鬥
抓姦上演好萊塢飛車特技 小三「戰鬥模式」甩飛元配竟判無罪原因曝
一鏡到底/老靈魂的青春期煩惱 金士傑
快訊/總統官邸旁突發車禍!行人遭公車輾壓 無生命跡象送醫搶救中
斷頭倒數?野柳「女王頭」頸部現裂痕 園方回應了
NBA/「忠誠哥」里拉德重返拓荒者 以3年4200萬美元簽下
薇帕颱風雨彈狂炸!10縣市警戒 解除海警時間曝
目標價上看1,400元!台積電創下最強Q2 外資圈給出「優於大盤」評級
公公復活了!八大公股撒2.6億搜刮鴻海入袋 爆買「這機器人股」上千張助攻亮紅燈
超級財報季開轟!台積電報喜打頭陣 AI+供應鏈概念股全面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