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補版健身房(WEEE Fitness)_250425-250524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補版健身房(WEEE Fitness)_250425-250524

分析/打回原形!「台北版澀谷」塗塗蓋蓋成了四不像 市府莫沉溺於讚美而忽略政策核心

發布時間:2025/3/30 07:00

異動時間:2025/4/6 10:05

記者盧逸峰/特稿

台灣近年來積極擺脫「行人地獄」的標籤,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機關,都透過工程改造與標線設計來提升行人安全。然而,交通政策的推不可或缺完善的配套措施與充分溝通,近期蔣市府一推出中山商圈行人動線改造計畫,初期確實獲得到「台北版澀谷」的讚譽,但隨著設計盲點逐一被揭露,又開始塗塗改改最終成了四不像;政府在制定交通政策時,應先充分評估核心使用者的需求,而非倉促上路後又匆忙撤回。如此反覆,不僅讓市府團隊徒勞無功,更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與財政資源的浪費。

近期中山站商圈行人動線改造,短短一週內就歷經兩次大改動,最後又回到原始設計。(圖/記者盧逸峰攝)

近期,北市為改善捷運中山站周邊交通流動性及行人安全,配合線型公園改造工程,在捷運中山站14號出口規劃總寬約20公尺行穿線,初期,大批民眾過馬路的畫面壯觀被譽為「台北版澀谷」,彷彿台灣步行環境追上日本。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隨即就因交通號誌設定導致人車爭道頻繁上演,包括轉彎車輛占據行穿線形成人車爭道,隨後緊急改用全日行人專用時相,將車輛以及行人做完全區隔;而且這次交通動線改善,取消了線形公園兩側巷道旁的行穿線,許多民眾習慣難改,等於直接穿越車道過馬路,場面險象環生。台北市長蔣萬安緊急拍板恢復原本的行穿線配置,一個多禮拜來的改動形同白忙一場,最後又回到原始設計。

FTNN新聞網》記者到現場觀察,南京西路車流量大,在通勤尖峰時段公車、汽機車來不及通過路口,反倒成為行人過馬路時的阻礙;而且線形公園兩側巷道車輛要轉進南京西路,也可能形成卡在行穿線上的窘境。行人跟車輛「互卡」的尷尬場面頻傳,「台北版澀谷」只學了半套,反而塗塗改改成了「四不像」;政策朝令夕改不僅降低民眾對政府決策的信任,也可能讓施工單位與基層執行人員無所適從,進而影響整體交通規劃的穩定性。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南京西路車流量大,通勤尖峰時段公車、汽機車來不及通過路口,反倒成為行人過馬路時的阻礙。(圖/記者盧逸峰攝)

近期備受民眾討論的交通議題不光是中山站行穿線改造一案,蔣萬安日前在市政會議霸氣宣布拆除「連續7年高居肇事熱點第1名」的公館圓環,市府原先規劃草案卻仍保留機車兩段式待轉,引起民怨。市府後來才鬆口,規劃圖尚未定案,會廣納意見後提出新版規劃。

台北市議員李明賢直指,公館圓環是機車陷阱、每年坑殺機車騎士300萬元罰鍰,簡直是機車大陷阱;近五年來平均每年違規件數6793件,其中七成都是機車未強制待轉被開罰,如今因為設計不良宣布改善,那過去有多少事故、罰單是因為道路設計不當所導致?

李明賢強調,將要求市府對於公館圓環恢復正常路型設計後,至少要調整成機車免待轉、內線不要禁機行機車,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唯有落實道路平權,才是最基本與最安全的道路設計要求。

政府應該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透過數據分析與實地調查來制定更符合實際需求的政策,而非單純複製國外案例或以技術官僚的角度來決定交通設計;與中山站案例相比,中山站案例僅是改善行人步行的流暢性,但公館圓環是蟬連7年北市最容易發生車禍的路口,改善還是改惡,可說是與市民生命財產直接相關,市府處理更該謹慎小心。

公館圓環是蟬連7年北市最容易發生車禍的路口,改善還是改惡,可說是與人命直接相關,市府處理更該謹慎小心。(圖/蔣萬安臉書)

交通政策的制定應以「人」為本,特別是行人與機車騎士這些交通中的弱勢族群。例如在中山站的案例,市府在改善人行動線時未充分考量民眾的通行習慣,直接取消部分行穿線,結果導致行人無視新規,繼續違規穿越車道,形成更危險的「人車爭道」場面。

即使政策方向正確,若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與充分的民眾溝通,也可能導致政策失敗。例如,中山站的號誌設計初期未妥善規劃,造成車輛與行人爭道的混亂局面,最後又被迫改成行人專用時相;同樣地,公館圓環的改造若未考慮到如何分流交通,恐怕只會讓問題更複雜。政府應在政策推行前做好充分的宣導與模擬測試,避免因執行不力導致後續不必要的修正與資源浪費甚至引起民怨,反而會落得事倍功半的下場,作為執政者不可輕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