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四12~週五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臺歐關係的新動態與地緣政治挑戰

發布時間:2025/4/28 13:52

文/何翊瑞(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生)

臺歐雙邊關係的深化與其結構性限制

近年來,臺歐雙邊關係呈現持續深化的趨勢,不僅在政治層面獲得更多支持,也在產業鏈合作方面展現出更緊密的連結。歐洲多國基於民主價值與人權保障的立場,對臺灣表達道義上的聲援,促進了臺歐關係的良性互動。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歐盟在官方層面依然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一立場對臺歐關係的發展形成了結構性限制。 在此背景下,臺灣能否僅憑民主價值的共享來穩固與歐洲的夥伴關係,仍存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洲多國基於民主價值與人權保障的立場,對臺灣表達道義上的聲援,促進了臺歐關係的良性互動。(示意圖/unsplash)
歐洲多國基於民主價值與人權保障的立場,對臺灣表達道義上的聲援,促進了臺歐關係的良性互動。(示意圖/unsplash)

對歐盟而言,臺灣固然是印太地區重要的合作夥伴,但其戰略價值更多源自於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若臺灣未能持續鞏固並強化其產業優勢,在大國競爭與地緣政治壓力加劇的情勢下,恐將失去在國際社會中的吸引力與不可替代性,進而在強權博弈中被邊緣化乃至犧牲。

由此觀之,未來臺歐關係的深化,除民主價值連結之外,更需依賴臺灣本身在科技與經濟領域的實力作為支撐。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洲對台海局勢的現實考量與歷史脈絡

2023年4月,法國總  
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於訪華期間公開表示,「加速臺灣問題的進程對歐洲毫無利益」,並強調歐洲不應盲目捲入中美之間的對抗,「歐洲不應捲入不屬於自己的危機」。從地緣戰略角度觀察,臺灣與歐洲的距離遠較臺灣與美國為遠,台海若爆發衝突,對歐洲而言短期內並不構成直接或迫切的安全威脅。

相較之下,俄羅斯在東歐地區的地緣擴張野心,對歐洲安全架構造成的現實性威脅則更為急迫。此外,歐洲對華政策長期以來建立於「經濟交往促進政治轉型」的假設之上。歐美國家普遍認為,透過深化經濟貿易往來,可促進中國的現代化與社會開放,最終引導其走向民主化。

鄧小平時期推動的改革開放政策即被視為中國朝向結構性轉型的重要開端,並為中國社會帶來了深遠的變化。在這一脈絡下,西歐與中國在經濟發展模式與國際合作層面建立了高度互補的利益關係,並促成中國中產階級的快速興起,進一步穩固了雙方的互動基礎。 

然而,隨著中國在全球秩序中展現出更為積極的戰略意圖,歐洲國家亦逐步意識到,單靠經濟交往未必能達成原先預期的政治轉型目標。這也使得歐洲在對臺政策上面臨更加複雜且矛盾的局勢:一方面重視與臺灣的經濟科技合作,另一方面又需維持與中國的既有政治與經貿框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