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一12~週二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林楚茵 周偉航 陳柏惟 吳沛憶【政治讀新術】完整版20250519

男性晚年隱形殺手? 73歲醫靠「這檢查」揪出早期癌細胞

發布時間:2025/5/19 14:30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攝護腺癌是專屬男性的癌症,台灣男性發生率第三名,連退休醫師都可能疏忽,險危害健康!該名男醫師現年73歲,因朋友確診攝護腺癌,才主動前往醫院進行檢查,從抽血報告中看到,雖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並未明顯偏高,但因攝護腺健康指數(PHI)異常升高,主動要求進行攝護腺切片檢查,並進一步確診為攝護腺癌。所幸發現得早,也馬上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僅須持續追蹤,可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高風險族群勿輕忽 攝護腺癌恐危及生活品質

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常見癌症之一,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泌尿科歐宴泉醫師指出,該疾病在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極易被忽視,根據臨床統計,台灣約有三成攝護腺癌患者出現下背痛、骨骼疼痛、骨折、體重異常減輕、貧血、腎功能異常,甚至下半身麻痺等症狀後才就醫,延誤治療時機,使後續治療更具挑戰,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歐院長進一步指出,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以上族群,特別是有家族病史者,或帶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如BRCA1、BRCA2、HOXB13),以及長期高脂飲食、缺乏運動、肥胖,或因荷爾蒙失衡導致前列腺異常增生的男性,也都屬於潛在高風險族群。歐院長強調,年過半百的男性,尤其具有遺傳背景或不良生活習慣者,務必定期進行泌尿系統健康評估。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抽血就能檢測! 早期發現根治有望

隨著男性健康意識抬頭,攝護腺癌的早期篩檢方式也趨向多元。歐宴泉院長指出,過去檢查方式以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搭配肛門指診。雖然是最普及與常見的篩檢方法,但其結果容易受到年齡、攝護腺體積大小、是否發炎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具高度專一性,加上PSA本身並無明確的正常值,僅具參考性質,部分良性疾病也可能導致PSA指數升高,增加誤判風險。因此,為提升診斷準確性,現今臨床上常結合「攝護腺健康指數」(Prostate Health Index, PHI)進行評估。歐院長強調,若能在早期階段發現攝護腺癌,經過妥善治療,患者有機會實現根治,並可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PHI提升篩檢精準度 有效協助診斷與治療建議

攝護腺健康指數(PHI)作為一項新興的檢測工具,已在臨床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歐宴泉院長指出,PHI由三項與PSA相關的指標組成,數值的高低與攝護腺癌(PCa)的風險密切相關,根據PHI的數值,醫師可以將患者分為不同的低、中、高風險等級。藉由這項指標能夠更精確地評估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有助於醫師在篩檢過程中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進行切片檢查,從而有效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歐院長補充,PHI檢測是一項簡便且可靠的血液檢查,對於早期發現攝護腺癌具有極大意義。PHI能補強PSA的盲點,比單獨使用PSA檢測更為準確,尤其在區分良性攝護腺疾病(如攝護腺良性肥大)和攝護腺癌時,具有明顯優勢,亦能更精確地預測惡性癌症的風險。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推動男性健康意識 醫籲「熟男」應定期檢查

歐宴泉院長多年來積極守護男性的健康,致力於推動攝護腺癌的篩檢普及。雖然目前攝護腺癌尚未列入篩檢補助計畫,歐院長仍強烈建議,50歲以上的一般男性,或是40歲以上且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的高風險族群民眾,應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透過積極的健康管理,男性可在早期發現疾病,及時介入治療,從而有效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機,降低晚期併發症的風險,提高生活品質和整體存活率。歐院長也提到,抽血檢查只需三分鐘,提倡「三分鐘護一家」的觀念,呼籲政府應積極推動男性癌症篩檢,保障男性健康。

【延伸閱讀】

攝護腺癌治療選擇需考量「這些」 海福刀助患者快速回歸工作崗

健保延長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年限!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治療更有保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4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