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5/21 11:12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林宗憲報導】天氣逐漸升溫,痘痘也開始在臉上、身上接連冒出該怎麼辦?根據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調查顯示,高達85%的青少年深受青春痘困擾,而25歲以上的成年人中,男性與女性長痘的比例也分別有54%和40%。與臉部痘痘相比,「身體痘」不易察覺,常被忽略、造成留疤,一旦需要露出肩膀、手臂時往往讓人尷尬又煩惱。目前青春痘外用藥治療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預防痘痘大爆發?快來看看皮膚科專家們的解答!
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邱品齊理事長表示,目前青春痘治療的趨勢是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醫師會觀察患者病程進展,再考慮是否需要開立外用和口服抗生素處方。在外用療法方面,邱理事長指出,許多患者不太喜歡同時使用多種藥膏,而現在有結合不同成分,如抗發炎成分、外用A酸等的新型複方藥膏,有望成為更便利的選擇。另外,A酸是皮膚科治療常見的抗痘成分,近期更有新型第四代外用A酸,經證實能在抗痘痘發炎和減少痘疤上為患者提供協助,治療策略也因而更多元。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皮膚專科診所鄭惠文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來青春痘治療無論在口服、外用或光電治療等都有許多進展,其中過去使用口服A酸,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眼乾、口乾、高血脂或肝功能異常等問題,而第四代外用A酸在副作用方面已有許多改善,可為無法或不適合服用口服A酸的族群如孕婦等,提供多一項治療選擇。
與傳統第三代外用A酸相比,鄭醫師指出,第四代外用A酸專一性較高,也較溫和,有助於增加患者對治療的接受度。根據鄭醫師的觀察,傳統第三代外用A酸通常需使用數天才能看到痘痘、粉刺的代謝,而使用新一代外用A酸,部分患者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就感受到變化,但也強調治療結果因人而異,還是要看個別患者的皮膚狀況及對藥物的反應而定。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青春痘不只出現在臉部、背部,身體各處也可能長出痘痘。皮膚專科許仲瑤醫師表示,約半數以上的臉部痘痘患者同時也有「身體痘」的問題,因為經常被衣物遮蓋而較不易被發現。身體痘與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許醫師舉例,運動時穿太緊身的服裝、流汗後沒有及時清潔身體,或是長時間背著包包,都有可能加劇身體痘的狀況。壓力同樣是痘痘形成的因素之一,當面對考試、工作、趕報告等高壓情境時,也會使痘痘惡化。
皮膚專科診所黃幼鳴醫師指出,改善身體痘的第一步是留意可能造成惡化的因素,例如避免處在過熱的環境、保持皮膚通風涼爽,不要讓汗水長時間停留在身上,以及減少衣物摩擦或悶著皮膚等。此外,部分男性使用的高蛋白乳製品,或女性常用的某些髮類產品,也可能與身體痘的發生有關,應多加留意。
黃醫師表示,針對輕度身體痘,目前也有第三代A酸合併過氧化苯甲醯的複合配方,或是第四代外用A酸等多種外用藥可供選擇。至於較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考慮配合醫囑使用口服抗生素或口服A酸。他也提醒患者若有身體痘問題,一定要及早處理,以免留下永久性的疤痕增加後續治療困難。
對於痘痘肌的日常保養,皮膚專科診所陳彥達醫師也從清潔、保濕與防曬三方面,提醒患者應注意的事項:
【延伸閱讀】
屁股長痘痘疼痛流膿?可能是化膿性汗腺炎 非青春痘不易診斷李洪基也有!
解套遙遙無期?三大法人爆砍「這檔」10.6億…外資由買轉賣不救了 「他們」也難逃網哀:高檔套10年
頭獎上看12.6億!威力彩獎號出爐 中獎號碼一次看
稱霸航海王!長榮配息32.5元超車陽明、萬海 投信「連8賣喊停」大買破萬張
台塑4寶放長線扭轉劣勢!外資最看好「這1寶」連買9日破萬張
台中后里30歲移工「釣魚疑遭雷擊」!送醫搶救後不治
是誰逃跑成功?三大法人5.25億狂砸「這檔」…外資、投信、自營商都力挺 台塑四寶「這2寶」也被寵
百年品牌拍板配息1.9元!大賺102.5億元 黑松股東會宣告張斌堂續任董事長
00713換股前夕!8成分股遭投信倒貨...脫手長榮航1.9萬張 權重亞軍遭結帳3億
教育簽變情色工作證?高教團體憂外籍學生遭剝削走入地下產業
以伊之戰威脅擴大!全球股市走跌「這1族群」卻吃紅利 寶一盤中「狂飆58元」抗跌領漲
威力彩頭獎上看12.6億 台彩曝「最會中獎號碼」狂開323次 這4碼也很夯
00919高息ETF配0.72元再除息!外資卻大賣4萬張?「這檔」倒數第二遭砍1.6萬
AI新十大建設行情!矽光子聯盟股逆勢出擊 CPO大廠聯鈞飆出亮燈
政治讀新術/罷免案看板大戰開打 他點名:等著看徐巧芯的建商好朋友出手
台中五星林酒店又爆鼠患!驚見「貓大老鼠」亂竄、烤鴨淪為宵夜菜單 市府開罰了!
沙崙海水浴場驚傳溺水!30歲法籍男遭海浪捲走 命危送醫搶救
「定存股」變危險股?紅色殺戮戰壓境...台塑四寶一度跌到金融海嘯新低
台中黑戶青年新進展!東南亞籍母不告而別 父子相依為命20年
00939月配息0.068元創新高!年化配息率近6%「這天」除息 網驚:可多買幾瓶麥香
逢甲榕樹倒塌壓死碩士生!中檢會同4專家勘驗見「網狀格紋」 初判染褐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