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四12~週五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感受真實台灣 「左撇子女孩」再奪坎城影展金鐵道獎

發布時間:2025/5/23 13:26

「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這句常在台灣街頭響起的廣播,正經由「左撇子女孩」迴盪在第78屆法國坎城影展中。此片在21日從「影評人週」單元獲獎後,22日又拿下由會外觀眾票選的「金鐵道獎」。導演鄒時擎說:「希望讓觀眾身歷其境的感受台灣。」

台灣電影「左撇子女孩」在22日於坎城影展的會外賽獲「金鐵道獎」,該獎由近百名熱愛電影的法國鐵路員工自主舉辦,是一種象徵「平民觀眾」的肯定。圖左3為導演鄒時擎、左2為戲中演員馬士媛。(圖/左撇子女孩提供)

由台灣、法國、美國與英國共製的「左撇子女孩」,是旅美超過20年鄒時擎的首部個人導演作品,也是她的歸鄉之作,全片皆在台灣拍攝。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片講述一位5歲小女孩因天生左撇子,被外公恐嚇左手就是「惡魔手」,原本希望她會害怕,而改成右撇子,沒想到小女孩反而藉由自己想像的惡魔勢力,與在檳榔攤工作的姊姊、和在夜市裡擺麵攤的媽媽,共同展開一段叛逆的成長之旅。

「左撇子女孩」以充滿台灣氣味的生活感,抓住法國評審與觀眾的心,接連在坎城影展的官方競賽與會外賽得獎。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尤其在22日所獲得的「金鐵道獎」(Rails d’Or)為會外賽,由近百名熱愛電影的法國鐵路員工於1995年起自主舉辦。他們每年在「影評人週」的決選名單中,選出最喜愛的電影,是一種象徵「平民觀眾」的肯定。

多數法媒驚艷「左撇子女孩」中母女3人的演技,認為劇情既幽默又奔放,並在明快的節奏裡感受台灣社會現況,與當代女性平權議題。

法國藝評雜誌Les Inrocks評論:「『左撇子女孩』乍看像一部甜甜的兒童類型電影,但卻是一個包裝成「卡哇伊」的陷阱,觀眾將透過此片看到真實的台灣,如一場家庭關係失衡的研究,而且結局非常令人震驚!

☉從「全綠色斑馬線」到「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鄒時擎眼中的「這很台灣」

導演鄒時擎在坎城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自己在1998年因學習電影、獨自旅居紐約至今,但因為經常返台和家人相聚,對台灣的一切仍然熟悉,但卻擁有比在台灣長居的人多一雙「辨識台灣」的眼睛。

例如當她與劇組在台北街頭拍攝「左撇子女孩」時,場景旁剛好有全綠色鋪面的行人穿越道,她立刻認為這個「很台灣」,請攝影師趕快拍,卻被大家阻止因認為這「不夠美觀」。

除此之外,台灣垃圾車的音樂聲、冰淇淋攤販的叭噗聲、「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的廣播聲等,都是鄒時擎認為這很台灣、必須放進「左撇子女孩」的台灣味。

在電影中,鄒時擎讓鏡頭跟著小女孩的「惡魔手」,隨她穿梭夜市裡的各種攤位、各種店家,甚至進出當鋪、老舊國宅、沒落舞廳等。

鄒時擎說:「我想呈現角色的生活感,讓觀眾身歷其境,並且把自己從小在台灣長大的記憶捕捉進來。我覺得台灣很多東西都沒有變,但特別的是因為拍這部片,讓我重新挖掘台灣,看到自己國家的美。」

☉從「改名字」到「生兒子」—台灣仍存在的傳統觀念讓國際觀眾「笑中帶痛」

關於訴說台灣,鄒時擎並不只是呈現優點,關於台灣傳統觀念中的「迷信」,例如為了好運改名字;例如必須要生兒子,否則未來分配家產將會不公平,這些「重男輕女」觀念,也讓國際觀眾大開眼界。

法媒世界報(Le Monde)評論,「左撇子女孩」以一連串看似幽默、甚至帶點奇幻的插曲,呈現劇中母女3人所遇到的人生困境,在每個充滿戲劇化的瞬間,仍難掩蓋那份潛藏的哀愁,讓觀眾感受到台灣女性所處的次等地位。

鄒時擎解釋,我希望把我自己生活體現的細節拿出來,與觀眾分享,電影提供一個仔細觀看的功能,可以促使觀眾思考。

鄒時擎強調,台灣因為有許多老一輩的世代,仍繼續向下一代傳承如「生兒子」傳統觀念,她期待「左撇子女孩」能打破傳統,創造一個更平等的傳統。

☉「你總是會跟你媽媽和好」—全世界都能感同身受的家庭故事

「左撇子女孩」雖然主要演員為母女3人,但所延伸而出的人際關係卻複雜且暗流湧動,呈現出華人家庭在和諧背後的心酸,多半靠著眾多女性成員彼此堅忍撐持。

此片雖然以輕快喜劇的方式,讓觀眾穿越每一種喜怒哀樂,但在重要的尷尬時刻裡,鄒時擎卻不會讓鏡頭逃開,甚至帶著觀眾一直回看,感受那介於傳統與現代價值衝撞的疙瘩,再繼續瀟灑向前走。

鄒時擎說,「家人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很多事情能夠被原諒、忘記、甚至繼續向前走,你可能昨天跟你媽媽吵架,但今天仍然會和好,大家好好說話,家庭仍是一種團結的力量」。

(中央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