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日21~週一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楊皓如 顏博志【好厝抵家】完整版20250801

大罷免嚇跑Z世代?民進黨長期執政的隱形危機

發布時間:2025/8/4 07:00

文/楊晶晶(資深記者、政論節目主持人、台大法學博士)

大罷免掛零後,綠營與罷團定調,這是一場公民運動勝利,沒有一方成功、也沒一方失敗,從政黨角度來看或許如此,但被忽略的是,每一場政治和公民運,其實都是社會某種問題的反撲,亦或另一種社會新氣象的萌芽。十年前的太陽花,凸顯的是馬政府的過度親中,民眾對於政治和政策不透明的質疑,與年輕世代對於台灣未來的擔憂,而十年後的大罷免潮,台灣社會費了這麼多時間成本,肯定有比政治成敗更值得關注的事。

大罷免掛零後,綠營與罷團定調,這是一場公民運動勝利,沒有一方成功、也沒一方失敗。(圖/民進黨立法院黨團 臉書粉專)

政治認同、政治參都與世代差異密切相關,在2024美國大選後出版的《跨世代報告》一書中,認為世代差異是造成美國政治出現嚴重兩極化衝突的主因。書中將當前的社會,以出生時間來區分為六大世代,每個不同世代各自在生命中所經歷過的重大事件,都會造成個性養成上的根本影響,進而影響投票行為與政治傾向。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六個世代分別為「沉默世代」(Silent Generation),約出生於1925至1945年間,童年時期經歷二戰與經濟大蕭條,工作認真,情緒較為穩定,對社會的信賴感也較高;「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生於1946至1964年間,個性特色偏向保守,重視穩定與制度,由於大眾傳播開始普及,世界觀更寬廣,個人主義也開始抬頭;「X世代」,約出生在1965到1980間的人,今年約45至60歲,獨立且自主性強,現實主義掛帥,對權威開始產生懷疑;「Y世代」,也稱為千禧世代,1981至1996出生,生來就有科技與網路,從小被疼愛保護下長大,也因此相對剝奪感較重,更容易感到被他人冒犯,政治參與度提高;「Z世代」則是1997至2012間出生,高度網路化,重視性別等多元化概念;2013年之後出生者被稱為Alpha世代或兩極世代(Polars),幼年便歷經疫情,面臨政治高度極化對立、言論對立的社會氛圍,以及極端氣候等種種極化問題。

在分析政治立場時,世代與年齡是不盡相同的概念。早期研究便發現,一個人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14至24歲間,所歷經的總統支持度高低與否,對後續人生的政治傾向有高度影響。舉例來說,由於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期時支持率偏低,2016到2020年還是青少年的選民,也就是199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出生者,橫跨千禧世代和少數Z世代,會更傾向投票給民主黨。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情況也是如此嗎?由台灣多所學校的碩博士研究生所組成的調查小組,曾對立法院外集結抗議藍白兩黨擴權的青鳥團體作研究,發現參與青鳥們的平均年齡為36.6歲,中位數為33歲,較太陽花運動的平均年齡27.9歲、中位數24歲來得高,學生族群來得少,太陽花在15至24歲的比例51.83%,而青鳥只有21.26%。十年前的15至24歲,如今已是25至34歲,屬於千禧世代;現在的15到24歲則屬於Z世代,甚至最年輕者已接近Alpha世代。

太陽花運動的平均年齡27.9歲、中位數24歲,較青鳥們的平均年齡36.6歲、中位數為33歲來得低。現今15到24歲屬Z世代的青少年,對青鳥運動相對感到冷漠。(圖/資料照)

此兩運動的組成分子由於世代差異,對於政治與社會運動的感知和參與已相距甚大。台灣的千禧世代在近十年這兩次的社會運動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對比之下,同樣的公民自主,Z世代對青鳥運動相對感到冷漠。

當年目睹過太陽花的青少年們,歷歷經民調支持度一度曾低至個位數的馬政府執政末期,若依照上述的政治養成年齡,他們的政治傾向有很大機率會較傾向支持民進黨,如此或可解釋為何青鳥的群眾組成還是以千禧世代比例居多。然而,台灣的z世代們,青少年時期成長在民進黨政府執政期間,綠營執政好壞和支持度高低,很大機率將對這群年輕世代在未來成長過程中的政治傾向,產生決定性的觀感和久遠影響。

大罷免後,《震傳媒》民調顯示,民眾認為大罷免失敗的首要原因,是認為罷免理由缺乏正當性,施政滿意度也比罷免前下跌超過10個百分點,50.4%民眾不滿意、僅35.5%認為滿意。《美麗島電子報》民調所做的施政滿意度,同樣也只有34.6%滿意、56.6%民眾對施政感到不滿。接下來幾十年,台灣選舉的投票主之力將會是這群Z世代,現在正是形塑他們長遠政治傾向、建立對民進黨政治信任的時期,綠營想繼續在大選中獲得長期執政的機會,大罷免後能否迅速拉回執政信任度,施政每一步都將動見觀瞻,且對選民的影響絕對比想像中更加長遠。

上一回台灣社會面臨嚴重的世代衝突,是2019年開始的「韓流」期間。當時因為許多人抱怨韓粉父母的不理性,導致下一代在社群媒體中成立「韓粉父母互助會」來取暖。當時還流行一句話「韓粉出征、寸草不生」,因為瘋狂韓粉不只在外面四處以惡毒言語公開嗆人,在網路上遇到意見不合要罷免韓國瑜者,也毫不留情的洗版謾罵,或是大批穿著國旗裝的韓粉,組團前往「不友善韓粉店家」嗆聲。曾經鬧得舉國皆知的是高雄支持罷韓的煎餅店,被韓粉女子抓狂怒嗆「去死」,事後店主網路還被灌爆,甚至收到死亡威脅。最後罷韓高票通過,主因之一不外乎是這群死忠韓粉的過度激進,導致社會集體反感與恐懼。

大罷免後,《美麗島電子報》民調所做的施政滿意度,高達56.6%民眾對施政感到不滿。(圖/總統府提供)

幾年後的大罷免期間,社會對立不減反增。當國民黨的女立委公開比中指嗆聲、民眾黨的立委在造勢台上公然罵出三字經,藍白兩黨一起敞開雙臂拉攏把髒話當發語詞的網紅館長,台灣的社會在大罷免期間,蔓延著群體歇斯底里的詭譎的氣氛。

網路上流傳一段影像,一名支持罷免的「女青鳥」,在投票前晚的街頭上與名列最危險名單第一名的藍委葉元之狹路相逢,只見她左手插口袋、右手拿著手機對著葉元之拍攝,追逐頻問「你沒有手錶嗎?」、「會不會看時間啊」、「立法委員可以這樣不遵守法律嗎?」等,質疑葉元之違反選罷法。頗具挑釁的對峙,類似的狀況在大罷免過程中屢見不鮮。如今的青鳥,卻有韓粉的既視感,青鳥出征,同樣寸草不生。

無奈在大罷免失利後,本該肩負使社會對立消弭責任感的執政黨,卻針對黨內異音毫不猶豫地以充滿排他情緒的字眼「不服從命令的滾啦!」來回應,外界看到的,不會只是一個對缺乏包容性和無法理性溝通的政黨,更會產生對執政黨處理廣大社會中不同聲音的方式,感到不信任與懷疑。當不敢發表異見者增加、沉默者變多,未來選舉民調中將越來越得不到社會真相,如同這次大罷免一樣。陷入錯誤共識效應(False Consensus Effect)偏誤,將會製造更多社會對立、使衝突加劇,如開啟了惡性循環,台灣還需要敵人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