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一12~週二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Rina 楊皓如【好厝抵家】精華版20250815

「懶得保養」小心釀皮膚危機!醫曝男性護膚4大誤區 做好3點改善

發布時間:2025/8/18 21:31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許多男性都有這樣的困擾:明明有在洗澡,為什麼床單、衣服總是看起來油膩發黃?自己為何比女性更容易有體味?想開始保養肌膚又不知從何下手?皮膚科黃幼鳴醫師表示,因生理結構上的差異,男性肌膚確實較油膩、出汗多,也較容易產生各種肌膚問題。男性除了忽視肌膚保養,也常有用錯產品、過度去油或去角質、刮鬍不注意等誤區,醫師也建議男性朋友可掌握「清潔、保濕、防曬」3重點,輕鬆建立肌膚保養習慣。

男性和女性皮膚差在哪?「這些原因」讓油性肌、體味找上門

黃幼鳴醫師指出,男性皮膚的皮脂腺活性較高,分泌量比女性多,這也是為何床單、衣服容易又黃又髒。皮脂分泌旺盛,還有粉刺阻塞毛孔、痤瘡桿菌過度生長、男性荷爾蒙影響等因素,導致男性的痘痘問題經常更嚴重,特別集中在臉部與背部。脂漏性皮膚炎同樣與皮脂分泌失衡及皮屑芽孢菌滋生有關,常出現在鼻翼、眉間、頭皮等部位。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男性多汗和體味問題則是因為汗腺活性較高,尤其頂漿腺通常在腋下、鼠蹊部(腹股溝)、臀部等部位,加上男性體毛茂密,容易滋生細菌、產生異味。男性角質層較厚,皮膚較粗糙,同時膠原蛋白密度比女性高,代表皮膚支撐力和彈性較佳,但隨年齡增長流失速度也更快,老化情況會較早出現。

研究顯示,超過8成男性沒有每天使用防曬產品,黃幼鳴醫師提醒,長期紫外線曝曬導致男性皮膚的光老化損傷明顯,容易出現暗沉、粗糙、色斑等,更提高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如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等。男女肌膚最顯著差異還有鬍鬚,也會影響清潔和保養的需求。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夏季肌膚問題加劇!高溫潮濕、戶外活動多都是元兇

來到夏天,皮膚問題也開始「蠢蠢欲動」,黃幼鳴醫師也列出夏季造成肌膚問題惡化的4大原因:

  1. 高溫造成流汗、油脂分泌增多,加劇體味和毛囊問題。汗液與皮脂混合也加速細菌及真菌繁殖,提高感染性疾病發生的風險。
  2. 環境濕熱增加毛孔阻塞的機率,相關炎症更容易發生。
  3. 夏天紫外線增強、持續損傷皮膚屏障,光老化或發炎狀況變得更嚴重。
  4. 戶外活動增加,長時間曝露於陽光和污染物,運動時肌膚摩擦或被悶住,都會使得上述症狀惡化。

護膚常見4迷思 一定要用「男性專用」保養品嗎?

男性在皮膚保養上又經常有哪些誤區?黃幼鳴醫師指出,許多男性認為洗臉、擦乳液是「女性做的事」,或覺得麻煩而忽略基本的照護。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男性開始注重外表,卻因為對保養皮膚不夠了解而用錯產品,例如過度使用含皂鹼的產品去油,或大量使用磨砂膏去角質,反而損害皮膚屏障功能。

市售男性保養產品多強調清涼感,男性常常只注意使用後是否夠涼爽,結果忽略了產品是否適合自己膚質。黃幼鳴醫師說明,標榜「男性專用」的保養品,差異多在添加清涼劑或控油配方,若不追求涼感或出油量不多,使用女性或中性保養品也是可行的。

黃醫師也提醒,刮鬍時未先潤濕皮膚,或刮鬍工具沒有妥善清潔就使用也是常見的問題,容易導致皮膚刮傷、紅腫,或因毛髮倒插引發假性毛囊炎,民眾應多加留意。

護膚其實不難!快掌握「清潔、保濕、防曬」3保養重點

別再覺得護膚程序複雜又麻煩!黃幼鳴醫師強調,只要把清潔、保濕、防曬這3點做好即可,他也為大家分別說明:

  1. 清潔:使用溫和合成界面活性劑的潔面產品,可依皮膚狀況每天早晚兩次清潔。若有體味或痘痘、毛囊炎問題,可選用含抗菌成分的沐浴產品。肥皂雖然看起來天然,但偏強鹼的特性可能傷害肌膚,不建議使用。
  2. 保濕:男性常在意保濕產品的厚重油膩感,建議選擇質地清爽、低黏度的保濕劑,如凝膠、精華液等。
  3. 防曬:選擇質地不油膩厚重的產品,防曬係數未必要很高,重點在做好每日基礎防護,避免皮膚曬傷、老化。保濕型防曬產品有助提升男性每日使用的意願。

若是乾燥敏感肌,黃幼鳴醫師建議保濕可改用滋潤度較高的乳液,防曬也可選擇係數較高的產品,其他方向大致與油性肌膚相同。刮鬍照護方面,他建議刮鬍前用溫水或專用潔膚品潤濕鬍鬚,讓鬍子軟化再刮;刮完後使用含保濕成分,如甘油、聚二甲基矽氧烷(dimethicone)的產品幫助肌膚修復,特別是夏天更應定期清潔、更換刮鬍工具,減少細菌滋生。容易出油的男性,夏天時可選用含控油成分(如水楊酸、鋅)或抗氧化成分(如維他命C、綠茶)的產品。

【延伸閱讀】

快樂不起來不是脾氣差?男性更年期+情緒麻痺 可能才是讓你苦的原因

「臉部瑜伽」真的能瘦臉、抗老?皮膚醫來解答 想每天做應避開1脆弱部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92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