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四12~週五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3C產品使用頻繁!青光眼患者年輕化 醫:早發現早治療才是關鍵

發布時間:2025/8/28 10:09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潘昱僑報導】青光眼被譽為「視力的隱形殺手」,過去常被認為是老年人專屬的眼疾,但根據健保資料顯示,台灣目前約有45萬名青光眼患者,其中近三成年齡小於49歲。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醫師指出,隨著3C產品使用頻繁、高度近視比例上升,加上企業體檢制度日趨完善,越來越多青光眼個案在年輕人身上被發現。

青光眼的發病風險也與家族史密切相關。若直系親屬曾患青光眼,其後代罹患機率是一般人的7至9倍,建議18歲起就應接受眼科篩檢。這項疾病的年輕化趨勢已不可忽視。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青光眼三大診斷依據 不能靠單一條件就下定論

呂大文醫師指出,青光眼的診斷通常須符合以下三項條件:

  1. 眼壓升高:正常眼壓應低於20毫米汞柱,超過此範圍即可能引發視神經損傷。
  2. 視神經病變:包括視神經盤凹陷擴大等結構變化。
  3. 視野缺損:患者視野會逐漸縮小。

若僅有眼壓升高、但視神經與視野正常,稱為「高眼壓症」;反之,若眼壓正常但視神經與視野異常,則屬「低眼壓型青光眼」。呂大文醫師提醒,青光眼診斷不能僅依賴眼壓,而需綜合評估整體眼部狀況。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誤就醫是失明主因 定期檢查是預防關鍵

青光眼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視力出現異常時,視野往往已損失過半。呂大文醫師表示,許多病患直到看東西模糊或出現黑影,才驚覺異狀就醫,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期。部分患者甚至因否認、害怕手術、或自行尋求第二意見而拖延治療,導致視神經受損惡化。

因此,呂大文醫師建議35歲以上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眼科檢查,包括視力測試、眼壓測量、眼底與視野檢查。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如三高患者、高度近視、有家族史者,更應提高警覺。

常見青光眼治療選項 限制與副作用

呂大文醫師指出,目前常見的青光眼治療方式有以下幾類:

  1. 藥物治療:使用眼藥水降低眼壓,雖多數患者可接受,但需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眼睛乾澀、發紅、異物感或角膜變化,影響生活品質。
  2. 雷射治療:效果因人而異,尤其對部分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患者成效有限,往往僅短期有效。
  3. 傳統手術:臨床觀察中,對降低眼壓有潛在幫助,但恢復期長(3至6個月),風險與副作用較高。

青光眼導流支架手術 像幫積水屋頂加排水管

青光眼導流支架手術是在眼內的「篩狀板」處植入細小支架,協助引流房水,降低眼壓。呂大文醫師表示,手術的原理就像幫積水的屋頂加裝外管排水,避免屋頂過度承壓。

不過,臨床觀察中,還是會有些副作用,如短暫出血、散光或罕見白內障風險,在治療前還是須與醫師充分討論後,經專業判斷再選擇適合自身的治療方式。

「微創」支架手術 傷口較小恢復速度快

呂大文醫師分享一位跨國企業主的案例。該患者因經常往返台美兩地,無法固定時間點藥,導致眼壓波動劇烈,在醫師建議下,患者選擇接受青光眼導流支架手術,術後觀察對眼壓減少波動狀況及減少用藥有很大的幫助。

而且也不需時刻將眼藥水帶在身邊,避免了忘記點眼藥或眼藥剛好用完的窘境,不用被藥物綁住,行動也更加自由。

此外,手術時間短,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再者,微創手術所造成的傷口較小,恢復期也會比較短,呂大文醫師表示,據臨床經驗,傷口癒合期大約1個月;不過,實際上恢復期的長短還是要看個人情況而定,是否適用需醫生依個人狀況評估。

同時呂大文醫師提到,進行青光眼導流支架手術還有兩個條件需要評估:

  1. 費用較高: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
  2. 青光眼後期降壓效果有限:由於是微型手術,對於眼壓極高的患者,降壓幅度可能不足。

養成定期健檢習慣 早發現早治療是最重要關鍵

呂大文醫師強調,青光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略與拖延。傳統治療方式與微創手術各有適合的族群,該如何選擇還是必須經過檢驗後,由醫師判斷患者所適合的治療方式。且最重要的是,民眾應提升對青光眼的認知與自我警覺,定期檢查、及早診斷,才是守護視力最關鍵的一步。

【延伸閱讀】

白內障手術升級!「精準微脈衝環形切囊術」快狠準輔助 重拾清晰新視界

治療白內障新選擇 精準微脈衝手術安全又快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05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