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五12~週六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面對重大手術如何做出理性選擇?醫病共享決策 減緩患者焦慮

發布時間:2025/9/5 20:00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吳榮禹報導】心臟手術一直被視為「大手術」,原因不僅在於手術本身規模,更在於伴隨的高風險。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形容,這就像走鋼索,若能安全跨越固然值得喝采,但若失足,可能造成死亡或重殘,甚至摧毀一個家庭。因此,在壓力下如何做出理性選擇,是醫病雙方共同面對的嚴肅課題。

邱冠明院長強調,現代醫療環境中,尋求第二意見已成為必要過程。病人與家屬應先回顧自己的症狀、檢查紀錄與醫師提供的治療選項,再請不同專業醫師給予看法,避免單一角度的偏頗。透過這樣的醫病共享決策,病人不僅能更理解治療風險,也能在心理上獲得安定感。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病關係從上對下 轉換成共享決策

邱冠明院長回顧,過去醫師常以「父權心態」主導決策,病人只能依照指示執行,這讓病患覺得自己在過程中僅能被動接受。但近年醫病關係逐漸轉向「共享決策」,醫師提供完整資訊,病人則基於自身價值觀作出選擇。

同時,邱冠明院長提醒,最健康的態度是「為最壞的結果做準備,追求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在不確定的醫療過程中保持穩定心態。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體與線上諮詢管道 回歸專業解答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黃日新指出,隨著醫療資訊快速氾濫,許多患者面臨疑惑與焦慮,在網路上或親戚朋友間口耳相傳的消息也未必正確,往往需要專業醫師即時解答,才能安心做出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回應需求,醫療團隊也建立了多元管道,包含門診諮詢、電子郵件、LINE帳號與QR Code掃描,讓病人與家屬能隨時取得回覆。

黃日新醫師補充,這些諮詢管道不僅限於一般問題,也能用於重大醫療抉擇前的討論。患者可以透過影像或檢查資料的傳送,獲得醫師初步判斷。例如,在是否要選擇微創手術、開胸手術或導管治療時,透過線上與實體並行的諮詢,能讓病人得到最完整的資訊,再做出理性選擇。

24小時心臟重症處理平台 全天候專線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謝福謙表示,心臟病發作往往沒有預兆,而且必須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因此團隊建立了「24小時心臟重症處理平台」。不論白天黑夜、週末或節日,醫師都能透過專線即時回應,為病人或家屬提供第一時間的協助。這樣的機制同時也支援地區醫院,確保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醫療團隊的支援。

謝福謙醫師進一步說明,透過電話與LINE等即時通訊,基層醫院能迅速傳送病人影像或檢查資料,由專科醫師協助判斷是否需要轉送。一旦確定病人必須接受進一步治療,心臟外科團隊會立即啟動,從術前準備到手術團隊動員,全程無縫銜接。

跨科整合照護 團隊合作重要性顯現

邱冠明院長提醒,心臟手術是一場「團隊戰」,術前評估、術後復健與長期追蹤缺一不可。除了外科醫師,復健師、護理師及家屬的參與都對病人的恢復有關鍵影響。

此外,邱冠明院長補充,術後恢復不僅是傷口癒合,更涉及心肺功能、肌肉與關節活動度的回復。若缺乏復健,病人可能因休養而體能下降。分級醫療與社區復健資源的導入,能幫助患者在便利環境中持續康復,最終回到日常生活品質。

醫病互信下 雙方共同討論最適合選擇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但真正影響病人選擇與治療成效的,仍是醫病之間的信任與溝通。從實體到線上的第二意見諮詢,再到24小時心臟重症處理平台,患者可以獲得及時且全面的支持。邱冠明院長表示,醫師不僅是治療者,更是與病人一同思考的夥伴。唯有在理性與信任之下做出的決策,才能讓患者在最艱難的時刻找到最合適的治療道路。

【延伸閱讀】

從胸悶到呼吸困難 當心是「心臟型類澱粉沉積症」警訊

心臟功能剩下不到20% 兩種左心室輔助器爭取換心時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05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