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六12~週日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急診醫師出走潮4/護理師出走造成關床 急診塞爆讓病人躺在地上被急救

發布時間:2025/9/28 07:20

侯甚光(中)說,「待床」是這兩年急診壅塞主因,也是急診科醫師的最大壓力來源。
侯甚光(中)說,「待床」是這兩年急診壅塞主因,也是急診科醫師的最大壓力來源。

圖文/鏡週刊

侯甚光說,急診科醫師可能都面臨過類似狀況,「會發生一些你無法預期的,或做再多檢查也查不出的狀況,這不是醫師的失誤,但你還是會認為是你的責任。很多急診科醫師都有這樣的心理壓力,有的人撐過去了,有的人撐不過去,就離開了,他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下班後還要一直去擔心他的病人會不會再回來。」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寫給侯甚光的採訪題綱中,其中一題請他談印象最深的案例。「我回想,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從來不是我救了那些人,例如很快診斷出主動脈剝離、病人順利開刀存活,這些是我們該做的,我想不起他們的面貌。我想到的都是悲傷的事,急救失敗,向家屬宣告噩耗時,尤其家屬裡有小朋友,例如媽媽帶著兒女。這當然不常出現,但只要出現,你就忘不掉那個場景,覺得今天整天的精神被抽乾了。」

「這也是有些醫師不願意繼續走急診的原因,太痛苦。」侯甚光說,走上醫療這條路,多少會遇到這樣的難題,例如外科也會碰到開刀後狀況不理想,但急診科的頻率較高,「要適應才有辦法走下去,把情緒轉化成另一種動力,這也是有些醫師想繼續走下去的原因,難過歸難過,他會思考下次如果類似情況,怎麼樣可以更好,就有一點點的機會可以扭轉。」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近年急診壅塞,不少醫師都表示關鍵是「待床」太多,侯甚光也說:「我們經歷過SARS、COVID那種大量病患,都可以承受,但如果病人出不去,壓力就會很大,開始煩躁,病人跟家屬也會煩躁。」

出不去,指急診後有些病人需住院,卻沒病房,只能繼續躺在急診室等。這得說到疫情期間護理師過勞形成出走潮,各家醫院為了留護理師,紛紛降低「護病比」,以降低護理師工作量,也提高照護品質。為了維持護病比,護理師不足時,病房就關床。

然而,生病的人口沒有減少,普通病房關床後,病人紛紛轉到急診室,排隊等病房。普通病房有護病比,急診室沒有,於是各大醫學中心的急診室紛紛塞爆,甚至有病人躺在急診室地上被急救。

侯甚光說,急診科醫師通常不怕病患大量湧入,「你叫我一個班看5、60人,我吃得下來。但,如果我一上班,身上就先背了20個待床病人,壓力會很大,要先認識這20個病人,他現在是什麼問題、待會兒有什麼問題、今天要解決什麼,也要聯絡後續治療,還有,家屬不知道什麼時候來,還要向家屬解釋病情…」

「過程中還會一直有新的病患進急診,我要同時處理新的病患。如果急診室的床不夠躺,我還要思考這些躺床的人誰可以先回家,要冒險讓他回家,因為萬一有狀況,我要負責任。」

急診壅塞堵住的不僅是病人,也包括醫師的身心

無解嗎?其實,躺在急診的病人們,有一部分並不急迫,「例如有些治療是定期的,可是,他擔心到時醫院沒病床,就先到急診室說不舒服,先卡位。他們應該等候醫院的通知,但有些人就是想要快。」反倒讓真正急迫者躺好幾天都無法住院。

有些則是各科醫師禁不起病人哀求,只好說:「不然你先去急診室等。」侯甚光說,對此,北醫已開始管制,「如果病人是自己來急診室,無話可說,但如果是各科醫師建議病人去急診室,只為了比較快住院,卻沒有急迫性,我們會紀錄、監測哪個科一直把病人轉過來,然後檢討,因為病人應該在家等,除非病情有變化。」

侯甚光說,沒有一個方法能立刻解決急診壅塞,「很多人期待做了某件事就獲得立即改善,其實沒辦法。假設現在是60分,很多人認為達到90分才能解決問題,但60分到65分也是一種進步,不能一直放任它壅塞。」

因為急診壅塞堵住的不僅是病人,也包括醫師的身心。

林譁誠在雙和急診工作11年,今年也出走到了醫美診所。離職後最大收穫是太太懷孕,上個月還帶爸媽出國玩,「這幾年都沒好好陪他們。」而且,他整整瘦了10公斤,不是靠醫美抽脂,純粹就是壓力減輕,不必再倚賴「亂吃」紓壓了。

林譁誠說,醫生的身心靈只能靠自救,但是他清楚自己仍有急診魂。
林譁誠說,醫生的身心靈只能靠自救,但是他清楚自己仍有急診魂。

林譁誠提到自己在雙和急診時,會被當成「服務業」,對他來說,感覺不太受尊重,「因為我們是用know-how(知識)在救人,病人卻跟我說『你服務很好』,我臉上笑笑但心裡想問:『那你要不要給我10%服務費?』」

轉入醫美界後,林譁誠順利將「病人」改口為「客人」,但有個習慣一直沒改掉,就是每個客人進來,他都會起立。護理師問他原因,他回答:「對客人比較尊敬。」其實這是他在急診間留下的反射動作,「今天有可能家屬或病人對我不爽,就衝進來了,我站起來比較可以行動,看是需要run(跑)還是fight(對抗)?」

被打過嗎?「被打是沒有,但有一次是我找對方單挑。」啊?「病人等住院床位等太久,但這個我也沒辦法解決,他罵三字經,後來就吵起來了。」

林譁誠說,每天一踏進雙和急診的門,就有8、90個病患累積在診間,「病人哀號、小孩在哭、機器在叫,在這種環境下,連續12小時,很容易讓醫師跟病人或家屬起衝突。」

治療病人時常談身心靈,可是誰來照顧醫護的身心靈

林譁誠有感而發,「醫院治療病人常常在談身心靈,可是誰來照顧醫護的身心靈,我們自己要去調適。而且住院醫師(階段)才有勞保,出事的話,整個家唯一的經濟支柱就沒了。」

林譁誠雖轉入醫美產業,可是跟他約在雙和急診訪談時,他可以在一堆嘈雜聲音中,敏銳地聽到「急救室」廣播,那代表著所有當班醫師若手邊沒有大狀況,盡可能到急救室支援。

廣播的聲音相當微小,即使提點了也難以辨認。林譁誠延伸地說:「所以我們看病也不會慢慢看,必須非常專注、迅速地判斷和處置,才能把握時間去照顧下一位病人,因為我不知道後續會不會突然來一個大傷。急診人就是這樣,不像其他科一個診間就是自己一個,我們是一個team,急救室有病人的話,我們就衝上去,一起打團體戰。」

現在,林譁誠每個月在雙和急診還是保留了6個班,問他原因,他說:「急診魂嘛!」如果發生大傷或戰爭,他一定還是會跑回雙和。

急診魂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回答:「熱血!」「救人!」


更多鏡週刊報導
深度報導/熱血是怎麼冷卻的 急診體制病危下的醫師出走潮
急診醫師出走潮1/急診科高壓且難有名醫 一年超過百位醫師出走
急診醫師出走潮2/身體受不了或家人受不了 急診醫師熱血冷卻轉做醫美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