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日12~週一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陳柏惟 馬郁雯 周偉航 范世平【政治讀新術】完整版20251124

新任紐約市長給民進黨的啟示

發布時間:2025/11/24 07:00

文/楊晶晶(資深記者、政論節目主持人、台大法學博士)

剛當選的34歲、左派紐約市長曼達尼(Zohran Mamdani),被美國總統川普邀請進白宮會面,結果網路上最為瘋傳的一段畫面,有記者問Mamdani,「你還是堅信川普是法西斯主義者(Fascist)嗎?」正當他緊張萬分,結結巴巴的想要回答時,川普突然解圍插話,還用手大力拍了Mamdani手臂一下,「你就說YES吧!這比解釋要容易多了!」川普一笑置之化解尷尬問題,拍在手臂的那一下,卻也十足想讓小老弟知道誰是老大。一個自詡是「民主社會主義者」、還被川普批評為共產主義者的年輕紐約市長,對上一位被他認為是「法西斯主義者」的右派總統,會面氣氛比預期中融洽,《紐約時報》形容的很貼切,此刻他們就只是「兩個來自皇后區的男人」。

剛當選的左派紐約市長曼達尼(Zohran Mamdani)受美國總統川普邀請前往白宮會面。(圖/美聯社)
剛當選的左派紐約市長曼達尼(Zohran Mamdani)受美國總統川普邀請前往白宮會面。(圖/美聯社)

這場會面主要聚焦在討論紐約生活成本過高以及住房問題,撇開選舉時的惡言相向,川普承諾聯邦政府會支持讓紐約變得更好的決定。其實不少老派的紐約人,以及曾經歷過911事件的保守派市民,都很驚訝有朝一日紐約竟能選出一名穆斯林市長。筆者在911前後正好在紐約,目睹了當時反穆斯林情緒不理性的高漲。路人只要看到任何包著頭巾的人,就會以威脅暴力對待,甚至穆斯林人士開的計程車、商店,也三天兩頭遭到怒砸。當時的紐約人,彷彿有種腦部雷達,自動把所有穆斯林都投射成賓拉登。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事過境遷,二十幾年來的選民結構改變與文化組成的重新洗牌,在經濟和生活面前,政治立場、宗教、種族,通通都可以擺一旁。

主導這次紐約選舉的關鍵,已經落到了18到34歲的Z世代年輕人身上,他們對911的印象可能只有世貿遺址改建的博物館和水池,歷史傷痛的感受遠不及當下所面臨的生活壓力。根據CIRCLE(Center for Information & Research on Civic Learning and Engagement)所做的一項選舉調查,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紐約年輕選民參與了2025年紐約市長選舉投票,是歷年來數一數二高的,當中高達75%的年輕人把票投給Mamdani。即便他只成為美國公民短短七年時間,工作經歷只有法拍屋顧問、不紅的饒舌歌手、以及四年的紐約眾議員從政資歷,政策卻擄獲大批Z世代的共鳴,包括大學生們、剛搬來紐約的新住民、通勤族以及租屋族,都期待新市長能給他們人生新希望。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紐約長久以來就是偏民主黨區域,但Mamdani的出線,美國普遍政治分析都不否認,這次選舉象徵著全美最大城市的世代交替以及與意識型態變革。某種程度上,台北市也有點像紐約。

三年前蔣萬安當選時,也有許多綠營支持者相當憤怒不解,台灣民眾怎還願意讓任何姓「蔣」的後代有從政機會?紐約年輕人不懂911的悲憤,台北年輕人同樣只從歷史課本中讀過蔣家的威權。轉眼2026就要再次登場,一月底前要完成提名,民進黨卻陷入人選焦慮。綠營的策略思維或許能從紐約市長Mamdani的當選中得到些許啟發。

民進黨還未底定2026台北市長人選。圖由左至右為:王世堅、吳怡農、沈伯洋。(圖/取自臉書/王世堅、吳怡農 Enoch Wu、沈伯洋)
民進黨還未底定2026台北市長人選。圖由左至右為:王世堅、吳怡農、沈伯洋。(圖/取自臉書/王世堅、吳怡農 Enoch Wu、沈伯洋)

近月來,每次有人選被點名,隔天媒體就立刻曝光一連串質疑聲音。最「有出息」的政壇聲量冠軍,立委王世堅,被媒體視為最能夠拉到中間選票,卻被黨內認為形象不夠好,意見沒有百分百遵循黨意,支持者不喜歡自己人扯後腿;辯才無礙的社民黨年輕市議員苗博雅,質詢蔣萬安氣勢和條理堪稱第一名,被綠營基層認為非黨員,怕把他扶持成了「柯文哲第二」;主動也是唯一遞交意願書的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吳怡農,近來積極經營網路社群,走的是國際化路線,時常以全英文模式宣傳台灣理念,學歷背景等硬條件與蔣萬安不相上下,卻依舊被黨內嫌棄沒贏過立委選舉,風格太溫吞,不常經營綠營傳統組織,擔心他激不起選民激情。近期被中共下通緝令的立委沈伯洋也頗受獨派支持,黨內也有人質疑,認為他從政資歷還不足,話語過度極端。

社民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圖/取自臉書/苗博雅 MiaoPoya)
社民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圖/取自臉書/苗博雅 MiaoPoya)

屢屢打出要世代交替、爭取年輕選票的民進黨,卻把每一個有意願參選的年輕人嫌到無力,於是再喚出另一批「部長級」、「秘書長級」名單試水溫,前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現任秘書長徐國勇、行政院長卓榮泰、副院長鄭麗君,反映不夠熱烈?再祭出「總統級」人選,前總統蔡英文、前副總統陳建仁都被點名。一名蔡政府前幕僚對此在臉書上下了個傳神註解:「乾脆叫麥可喬登再回去打NBA好了,保證最強!」

民進黨人對台北市長人選無比心慌,從過去選戰模式中絕對能夠理解,雖然台北市藍大於綠,但綠營首都候選人更是勝負風向球。首都市長和新北市長,通常都必須肩負起選戰領頭羊角色,自己要顧選舉、跑行程之外,還需具有能撐起全黨氣勢、輿論先行者、掌兵棋的能力。有人格魅力、選舉爆發力、領導力、說服力和學經歷完整,又能吸引中間選票、對選民有新鮮感的人選,放眼綠營當中要找出萬中選一的天選之人,在檯面上能打出的牌確實非常有限。

如果民進黨真派出總統級人物對戰才四十多歲、僅當過一屆市長的蔣萬安,豈不是坐實了提前將蔣萬安墊高成國民黨未來總統級的角色,也間接坦承尋遍全黨,找不出一個新世代能接棒的人才?再者,試想最差的狀況,總統級、部長級人物若不幸在首都之戰敗北,接下來民進黨的2028情勢,就等同開了兩倍槓桿般地下墜。

2022年百里侯之爭,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以31.93%得票率敗給國民黨對手、現任市長蔣萬安。(圖/取自臉書/陳時中)
2022年百里侯之爭,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以31.93%得票率敗給國民黨對手、現任市長蔣萬安。(圖/取自臉書/陳時中)

回顧2022年的候選人陳時中,當時得票率31.93%,在民進黨歷屆台北市長得票率中排名倒數第二,只贏過2018年姚文智的17.28%。好比紐約市長選戰,年輕人最看重的候選人特質,是否早就變成「大人」不懂的樣子?不再是能拯救「高譚市」的英雄象徵,如即將卸任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是警察出身;也對傳統長期勤跑選區的老派政治人物無感,如前紐約州長古莫(Andrew Cuomo)。防疫時備受全國信賴、帶領台灣度過疫情危機的衛福部長,論「坎站」、論統領能力備受全台民眾愛戴,但卻依舊不是台北人的菜。除了以長久藍大於綠基本盤來解釋,綠營對台北市選民需求的理解,肯定除了意識形態之外,還少了點什麼。

這次紐約市長選舉在政治層面上被視為是一場反抗川普政府的選舉,當年輕人一出社會就背負巨額的學貸,無法累積資產的艱難生活下,很容易理所當然地站在反體制立場。這也是Mamdani能勝出的主要原因,選對政策主軸。他提出租金凍漲、公車免費、對富人多加稅來補貼免費育兒等政見,精選命中廣大無產階級的年輕選民。在政經大環境交互作用下,紐約選民的投票決策順序有了改變:政策優先,再來是身分認同或宗教因素,最後才是傳統政黨忠誠。

以往民進黨在首都人選的考量,會先以綠營基本教義派、台派的喜好為第一關論定標準,認為先守住基本盤,再來開闊其他票源。這幾年的選戰結構中,情勢離理想狀況越來越遠,以大罷免為例,假設北市的綠營三至四成基本盤都出來投贊成票,最終決定勝負關鍵還是在更多的中間游移選民上。綠營或可思考,是否北市選民的投票決策的排列組合,也跟紐約人一樣起了化學變化?

在中央為民進黨執政情況下,北市自然成為藍白反體制要塞,綠營更需要跳脫框架思考,最該警惕的是,切勿再次陷入大罷免自我感覺良好的同溫層靡靡之音中。既然「抗中保台」已刻入民進黨DNA,它就不能再做為選戰唯一的訴求,而應是基本訴求。這是大罷免北市藍委五席全過關,對綠營的最重要的提醒。加強其他開外掛的政見政策主張,「抗中保台+N」,對北市中間與年輕選民而言,將會是更影響投票行為的加分項。以往在台北市「保底抽成」的策略思維,該嘗試反向思考,若連非綠與中間立場的群眾都能說服,鐵桿綠又怎會捨得走開?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