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Rina 立信晴朗【好厝抵家】完整版20250627

清大團隊登國際頂尖能源期刊 以冠狀醚取得海水產氫技術

發布時間:2023/10/31 10:29

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周鶴修帶領研究團隊取得海水產氫技術重大突破。(清華大學提供)

圖文/鏡週刊

以取之不盡的海水來產製氫能,是發展未來能源的希望。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周鶴修團隊取得海水產氫技術重要突破,利用冠狀醚(Crown Ether)來捕捉海水中影響產氫效率的鈉離子,大幅提升海水產氫的速率及產量,為發展綠色氫能源邁出重要一步。

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登上國際頂尖能源期刊《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並獲選為當期封底文章。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周鶴修指出,當使用光催化劑來產氫時,海水中的大量鈉鹽常附著在光催化劑的表面,令產氫效率大打折扣。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獨特技術,可將冠狀醚成功引入高分子催化劑的結構,來抑制鹽類引起的聚集現象,讓光催化後產生的電子順利與氫離子結合還原為氫氣。

周鶴修研究團隊最初使用長鏈結構的醚來捕捉鈉離子,後來發現,如改用環狀結構的冠狀醚,捕捉效果更好。團隊成員之一的清華化工系博士生黃則傅比喻,就像玩鬼抓人遊戲時,如果以環狀包圍,就更容易抓到目標。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清華大學海水產氫研究成果獲選為頂尖期刊《先進能源材料》封底。(清華大學提供)
清華大學海水產氫研究成果獲選為頂尖期刊《先進能源材料》封底。(清華大學提供)

去除了海水中鹽類對產氫製程造成的干擾後,團隊驚喜發現,產氫速率明顯提升,從每克催化劑每小時產生15.5毫莫耳的氫氣,提升到39.2毫莫耳,氫氣產量達到原先的2.5倍以上。

周鶴修指出,全球水資源有97%都是海水,產能的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他們實驗使用的海水就來自新竹的南寮漁港。未來若技術發展成熟,可望在海邊就地取材,利用海水及太陽光提供的光照來產氫,實現真正的零碳排,為潔淨能源及永續發展帶來新希望。

周鶴修研究團隊包括清華化工系博士生黃則傅、林韋澄、黎秉衡,及碩士生孫語恩、莊英讓。

更多鏡週刊報導
享「中國現代文學領航者」美譽 中研院院士李歐梵獲頒清大名譽博士
清大團隊研發「超冷奈米纖維」 為室內大幅降溫12度
中打獲頒「警界奧斯卡獎」後 「中部詐欺偵查中心」勢頭更猛連破17詐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