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週二12~週四12】
王淺秋 謝寒冰 邱毅 王育敏【鄉民監察院】完整版20241211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幕後/該信誰?撲朔迷離的「選前民調」

發布時間:2023/12/16 07:00

記者陳弘志/台北報導

A、B、C陣營都公布自己的內參民調,每家民調的數字,都是「突破性進展」、「跳躍性的排序」,如果把各陣營的民調拼在一起看,可能發現兜不起來、各說各話。連不少堅貞的政黨支持者,也從原本的相信、跟隨,到最後也私下抱怨質疑,到底怎麼一回事?

如果把各陣營的民調拼在一起看,可能發現兜不起來、各說各話。(圖/FTNN)
如果把各陣營的民調拼在一起看,可能發現兜不起來、各說各話。(圖/FTNN)

被稱為「能神準預測台灣大選」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也曾對台灣的民調提出「不可思議」觀感。他蒐集台灣各大機構與民調公司在一定期間內的數據,照理講,應該可以獲得一個約略「平均值」,據此看出台灣支持度的起伏、轉折與趨勢,但結果令他感到疑惑,因為重疊對照後,台灣各家的民調轉折起伏差距太大,似乎在日本難以見到。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台灣的民調,無法成為外人眼中數值客觀的「溫度計」,是很多人的疑問。根據業界傳出的內部說法,或許可以讓民眾一窺堂奧,大致了解問題可能出在哪。

當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的民調機構確實是認真地調查,一部分才讓人「有點質疑」。目前業界所流傳的是,除了母體採樣的方法有缺陷之外,執行層面的爭議可能更大。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調查出一份民調,必須先擬題,然後透過一定數量的電話員,按照所取得的題目,和母體電話本,根據管理者妥善分配,於特定時間打電話取得「被抽中」民眾的意見。

但現代社會,有多少人會守在家裡的市話旁?即便接了,或是接了手機,願意逐一答完題目的,比例更低。因此「願意乖乖回答完的人」,他的號碼可能就成了民調機構的「經常訪問對象」,經常被拿去交付給電訪員,也造成調查的偏頗性。尤其是「完訪份數不足,經過調整」的民調,更常出現此現象。

電訪員是依據「完成份數」來計算其工作,有的電訪員辛苦電訪,但做到一半,對方那頭的民眾就不願再答,半途而廢的份數就歸零,因此要完成一定份數,有相當困難與機運。但同時卻可以看到有的電訪員,勾選答案「健步如飛」,每題題目都未講完,一下子就勾完,一份就做完了,這樣的快速達標,到底是怎麼完成的,只有電訪員最清楚。

除了電訪過程的品質之外,最驚人的是業界也流傳,有民調機構的中高階幹部,連自己都沒看過某份民調的「初級資料」,也就是電訪員們耗時耗工,逐一勾選題目的大量作業紙本,也未見「特定時間點」的現場錄影錄音檔案,但卻能有「數據」被寫在最後的報表上,然後再撰寫成為簡報,交付給委託者發布。

此外,還有「加權調整」也是學問。例如,做不到1068份有效樣本,或是「某特定階層」的成功訪問數太少,或為0,該家民調機構是真的補打大量電話追訪,或只是「手工微調」瞬間完成,只有當事人知道。

要完成一份民調所費不貲,需要數十萬元經費,耗時又耗工,且需預先規畫。但為何有的機構可以根據熱度,很快就發布一份最新民調,且發布的頻率驚人,其所支撐的財力和人力,從何而來?也引發業界私下聯想。

台灣的民調虛虛實實,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可能是2000年的馬英九在總統大選投票前夕公布一份民調的棄保事件。當時這份民調,是由某國際「大品牌」機構所做,但做出來的數據,卻跌破眾人眼鏡。當時坊間普遍認為A最具人氣,這份民調卻告知是B,要全體支持者棄保去投B,最後有人相信跟了,最後結局就是該陣營敗選,政黨輪替。這也讓台灣民眾首次見證,原來大廠牌的民調也會騙人。

目前民調界似乎沒有公認的認證制度,也即是沒有如上市公司需聘外部獨立董事,負責監督公司運作,因此各機構的民調「百花齊放」。中選會基於此現象,只是消極限制選前十天,不得公布與報導各機構的民調,以免影響人心。

如果民調界能成立組織,外聘獨立的觀察員,負責稽核與認證其他公司的初級資料,或是透過知名學者、教授,稽核初級資料並簽字,證明確實為真,或許經過認證的民調,會更能博得大眾的信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