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週六21~週日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觀察/阿北敗走麥寮並非壞事 凸顯「一關鍵」成民眾黨開疆闢土罩門

發布時間:2024/4/15 00:00

異動時間:2024/4/15 00:07

記者盧逸峰/分析報導

被視為是2024總統立委大選的延長賽、全台6場補選於13日落幕,結果當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民眾黨在麥寮鄉長補選一役未缺席,派出返鄉創業的社會力專員林宜豊參選,選戰期間不但雙北議員、立委眾將都到麥寮輔選,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更是到當地Longstay多日,與民眾交流互動。不料民眾黨林宜豊最終僅獲2048票、得票率約11%,比他在2022年以無黨籍參選時的得票率12.95%還更低,雖然選前黨內視為「有意義的參選」,選後柯文哲卻遭點名是「票房毒藥」。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賣力為林宜豊輔選,結果得票率比2022年林以無黨籍參選還低。(圖/民眾黨)

柯文哲雖然在總統選戰中拿下369萬票、成為藍綠以外不可忽視的政治版圖,然而地方選戰更重視人親土親、接地氣,民眾黨雖然聲勢浩大全黨都到麥寮助選,但畢竟絕大多數都是外地人,對當地選民投票意願影響有限,何況以第一高票獲勝的許忠富就曾當過鄉長、第二高票的許志豪也是現任議員,都在地方有長期耕耘,就反映在遠超過民眾黨候選人的得票率上。這回柯文哲、民眾黨在麥寮補選踢了鐵板並不是壞事,反而更凸顯地方組織的不足,更該痛定思痛展開部署因應,否則無疑是2026地方選戰中民眾黨開疆闢土的最大罩門。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全台大多數鄉鎮一樣,民眾黨過去與麥寮鄉素無淵源,在雲林縣唯一一席議員陳乙辰的選區是虎尾鎮、土庫鎮、褒忠鄉、元長鄉等4鄉鎮,也跟麥寮無重疊。不過,由於台塑六輕蓬勃發展,使得麥寮鄉持續有人口移入,目前青壯世代的20歲到44歲年輕人佔比達38.76%;加上柯文哲在總統大選中,獲得8235票,僅落後民進黨賴清德的8720票大約500票,要拚翻轉不無機會。

然而13日補選投票率不如預期,據雲林縣選委會公告顯示,有效票1萬8565票,投票率46.8%,民進黨籍但以無黨籍參選的前鄉長許忠富拿下9047票當選、國民黨籍許志豪6561票、民眾黨籍林宜豊2048票、無黨籍許留賓909票。擅長地方組織的民眾黨秘書長周榆修也坦言,因為這次補選的關係,投票率比較低、差了快2成,會靜下心來一條一條檢討。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昨日坦承,要更努力、還有很多事要做,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敗而灰心,在選戰期間多次砲轟麥寮光電疑雲、前鄉長許忠富的黃國昌,也點名選舉失利跟地方派系、盤根錯節的地方利益有關,未來會加倍努力打破台灣的地方政治現狀。一席話點出民眾黨最大罩門,在地方派系鞏固票源的同時,民眾黨要如何跟藍綠兩大黨相爭?

柯文哲昨日針對麥寮補選結果指出,這次補選選民結構不一樣,如果重來一次,民眾黨還是會派人參選,基於政黨主體性發展,這次全台6場補選不可能不參加,他坦言地方選舉要長期經營、人脈也很重要,不嘗試就永遠不知道缺點,他強調會進一步檢討改進。柯文哲不忘強調,民眾黨的候選人絕對比其他政黨提出的候選人更乾淨。

資深媒體人黃揚明就分析,如果林宜豊得票率能破3成,那就是大勝利,柯文哲選票可轉移給任何人;若林宜豊得票率能破2成至26%,對民眾黨而言,就算平盤;若得票率未達2022林參選鄉長的12.95%,民眾黨就是大敗收場,證明柯文哲與全黨投入根本無法影響地方政治勢力。而本次補選民眾黨最終以失敗收場,證明柯文哲的光環無法轉移給林宜豊、甚至任何候選人。

隨著「總統候選人」的光環退去,柯文哲的影響力是否逐漸下滑?選舉期間以「小草」自居的支持者更累積可觀的能量,不過接下來2026縣市長選舉、2028總統立委選舉,都還有2年至4年的時間,事實上民眾黨自媒體觀看數、後援會群組討論程度都大幅度下滑,即使民眾黨支持者收看直播節目力挺林宜豊,卻往往只能喊加油,而無法轉化為實際選票。

進一步分析柯文哲在總統大選中的優勢選區,得票率最高的5個縣市包括新竹縣市、桃園市、台中市、苗栗縣;柯文哲在家鄉新竹市的得票率幾乎只差賴清德不到1%,可說是全台灣最挺柯的縣市,柯文哲在新竹縣、苗栗縣的得票率也突破3成,僅次於侯友宜。兩年後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是地方性選舉,民眾黨應積極耕耘這些優勢選區,若能攻下多席議員甚至縣市首長,才能拓增民眾黨基本盤、在下屆總統大選中發揮「地方包圍中央」效果。

民眾黨以證明透過空戰吸引年輕選民是可行的,但不能光靠定期拍影片跟「小草」們問好,而是得耕耘再耕耘,要身體力行說服各地選民為何不要投給藍綠?為何要投給民眾黨?這次「阿北」敗走麥寮,已經證明光是在全國大量提名、請柯文哲陪掃街、拍影片推薦,是不可能當選的,柯文哲日前提出2026地方大選「n+1」提名戰略是否會因這次敗績而檢討、甚至轉為更保守,是未來觀察重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