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週六21~週日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白內障點藥水就能治好?醫:詐騙別誤信 了解白內障手術德國新科技

發布時間:2024/11/5 09:30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網路上常有廣告號稱吃某某藥、點某某藥水後白內障就可被治好,甚至使用醫師的肖像四處宣傳。澄清眼科診所總院長吳孟憲醫師提醒,這些都是誇大療效的網路詐騙廣告,民眾千萬不要誤信,白內障是一種不可逆的變化,以目前的醫療技術來說,還沒有藥物可以消除白內障,手術才是唯一能解決白內障的方法。

白內障能透過點眼藥水來延緩進程,不過如果已經影響到視力、生活、安全等就是進行手術的適當時機。吳孟憲院長表示,現在白內障手術已有很大的進步,不需要像過去一樣等到整個水晶體都白了或黑了才來開刀,台灣引進德國高階白內障科技的加入能讓手術更安全、精準,有相關問題不妨可找有德國原廠認證的白內障設備認證中心諮詢。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內障手術日新月異 德國高階白內障科技加入後更安全、精準

白內障手術在這2、30年來有許多的進步,從過去的手工撕囊到現在有飛秒雷射等不同手術方式。不過吳孟憲院長提到,不論是哪種手術方式,白內障手術還是要靠「超音波乳化儀」才能進行。

超音波乳化儀從過去到現在,每一代的技術都不太一樣,病人的手術安全性也越來越高。吳孟憲院長表示,像白內障超音波乳化儀有新的液流穩壓系統,可以在很低的眼壓下執行手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不會感到不適,而且也不會對眼睛造成傷害,讓手術更安全、穩定。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術前精準測量眼睛數據,助於人工水晶體度數選擇及提升術後視力品質

除此之外,白內障手術在顯微鏡技術上也有進步。吳孟憲院長指出,像德國光學大廠有3D眼科手術顯微鏡,讓醫師不用再盯著顯微鏡看,只要戴著3D眼鏡就能為病人進行3D手術,而且3D顯微鏡不需要很強的光源就可以進行手術,光源溫和能讓病人手術過程比較舒服,對病人視網膜的傷害也比較小。

另外在顯微鏡技術上,現在還有新的AI全智能晶體導航系統加入。吳孟憲院長表示,在白內障手術放置人工水晶體的過程中,AI全智能晶體導航系統能提供最準確的位置,讓醫師得以將水晶體放置到最佳的位置,提高手術效果以及病人滿意度。

術前檢查精準 亦有助人工水晶體選擇

不過在進行手術之前,術前檢查其實相當重要,像是水晶體度數的測量,準不準確其實會對手術結果造成影響。吳孟憲院長表示,德國光學大廠的晶體測量儀非常高階,可以精準地測量,讓手術的誤差達到最小,這樣手術結果不僅病人滿意,醫師也滿意,可達到醫病雙贏的結果。

而且透過精準的檢查能更了解眼睛的狀態(如:有無散光、其他眼科疾病等),這對人工水晶體的選擇非常重要。吳孟憲院長提到,如果有散光就會建議選擇散光系列的人工水晶體,如果有近視或遠視,一般人工水晶體就可以解決,但若有老花問題想同時改善,就要考慮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澄清眼科診所總院長吳孟憲醫師

在挑選人工水晶體時,吳孟憲院長認為,廠牌其實也是很重要的考量,使用上通常會較傾向於選擇大廠,因為大廠都有通過FDA認證,在品質上也比較沒有疑慮,像德國人工水晶體,光學表面處理就非常好,而且可以抗藍光、抗紫外線,還有SMP光聚焦專利,晚上看東西的品質較銳利,對視覺表現提升也有幫助。此外,他們提供的人工水晶體度數範圍也較廣,吳孟憲院長表示,有些特殊病患像是高度近視或是需要較特別的度數時,能符合每個人不同的需求,而針對一般近視、遠視、老花、散光問題,可以使用不同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等,讓病人術後遠、中、近都能看得很清楚。

不過吳孟憲院長特別提醒,有些人並不適合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在選擇人工水晶體時,民眾一定要先經過精準的檢查,並和眼科醫師詳細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才是最棒的人工水晶體,而非最貴才是最好的。

治療應諮詢專業醫師 注意「這些」避免白內障提早到

現在白內障手術相當進步,術後傷口小、恢復速度快,吳孟憲院長表示,如果有白內障問題,應諮詢專業眼科醫師,由醫師提供專業診斷與建議,若需進行手術,眼科醫師也能很好的處理,術後只要注意清潔、感染問題,適度休息,避免強光照射,並依醫囑按時點眼藥水,手術1-2週後就能恢復良好視力。

目前國內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吳孟憲院長指出,高度近視是水晶體提早老化的最大宗原因,另外3C過度使用、紫外線曝曬未適當防護、藥物使用等都有可能讓白內障提早報到,提醒民眾應注意這些危險因子,如果已有白內障問題也應控制這些因素,避免加重白內障進展。

【延伸閱讀】

解決白內障與眩光雙重難題!延焦段人工水晶體讓生活品質更提升

「這3高」使白內障漸增! 新人工水晶體可減少眩光、擁有遠中近好視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32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