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觀察/選舉收起來、對中舉出來 賴清德的「國旗」政治學

發布時間:2025/4/30 18:33

記者吳家豪/特稿

自2000年起,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為化解中間選民對「台獨」的疑慮,逐年淡化黨綱色彩,轉而強調國旗國號的使用,逐步塑造自己為「中華民國正統」與「自由民主代表」的象徵。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民進黨「選舉時就把國旗收起來,看到中共、躍上國際就拿出來」,去年底的世界12強棒球賽,就是這種象徵策略的縮影。

總統賴清德,資料照

相較之下,國民黨這20年來為了維繫與中國的交流,選擇不觸怒北京,反而讓國旗國號變成了選舉用的道具,「選舉時才拿出來造勢,面對中國時卻不敢拿出國旗說話」。這樣的雙重標準,不只讓藍營支持者與中間選民感到困惑,也讓「中華民國話語權」在不知不覺間,拱手讓人。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青天白日滿地紅」只剩代表國民黨旗的政治意義,象徵「國家正統」的國旗,卻日漸在藍營中淡去,轉而出現在民進黨的國際發聲與國家儀式中,民眾自然會出現這樣的提問:「國民黨,現在到底代表誰?」

網路上有一部2014年賴清德總統的影片,內容是,時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率團訪問上海,與當時的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等人座談,提到民進黨在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直言「台獨是民進黨主張,但程序上尊重台灣人民主張與2300萬人的決定」、「解決民進黨的台獨黨綱,沒辦法解決台灣主張獨立的主張」。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年的這番言論,其實是民進黨內激進派與溫和派之間的某種共識,為顧及基本教義派,民進黨早年確實曾對中華民國國旗、國號,敬而遠之,但到了蔡英文總統時代,開始出現「中華民國台灣」的語言試探,等到賴清德就任總統後,這種策略進一步延續,不再強調終極台獨,而是以「中華民國是台灣的主權象徵」作為國際發聲的基礎。

這種象徵戰的轉捩點,近期的具體體現,可以從2024年底的世界12強棒球賽說起,當時我國雖然仍以「中華台北」名義出賽,但整體氣氛與過去已有天壤之別。賴政府不只熱情公開支持國家隊,還透過各種媒體宣傳高舉國旗,社群平台充斥「Team Taiwan」的口號與視覺,甚至不少政府單位公開將「Team Taiwan」與國旗並列。這是一種政治語言的再創造,更是象徵權的宣示。

12強賽事奪冠,更讓賴清德的聲望穩步上升。當總統府與行政團隊在賽事中打出「台灣隊」的形象,當球迷在國際賽事上揮舞國旗不再是草根民間的獨角戲,民進黨所要傳遞的訊息已非常清楚:中華民國不只是存在,我們還代表它,守護它,「民進黨讓中華隊再次偉大」。

這種「話語權逆轉」對國民黨來說,無疑是重傷。一個曾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神主牌的政黨,如今在象徵操作上已徹底潰敗。過去的民進黨喊出「中華民國台灣」,外界或許會懷疑其誠意,但當現在的國民黨連「中華民國」都不敢在與中共互動時講出口,其正統性反而比不上轉彎的對手來得自然。

這並非單一事件的偶發現象,而是整體政治趨勢的寫照。蔡英文時代開始,民進黨便有意識地將「台灣」與「中華民國」做語言融合,在內部穩定選民認同,在對外創造模糊空間;而國民黨仍困於「九二共識」的框架,無法與時俱進,每當選舉將至,國民黨就會趕緊拿出長得跟國旗一樣的黨旗造勢,試圖喚醒昔日光榮;但面對兩岸議題,卻又讓人看不到堅持與立場。

久而久之,民進黨雖然不是中華民國正統繼承人,卻漸漸成為了華人民主與務實經營的代表,國民黨雖然血脈未斷,卻彷彿已經遺忘了自己曾經代表的是哪個國家。

這也解釋了為何國民黨在近年屢屢式微,不是因為論述不夠激進,而是因為象徵早已失守。在台灣這個民主社會,選民不僅看政策,也看立場與態度,當一個連自己主張的國號都不敢對外明言的政黨,又還能守住什麼國家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