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四12~週五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讓全民「咒怨四起」的平均數!從台灣每戶資產高達1889萬美化數字談起

發布時間:2025/5/1 09:00

異動時間:2025/5/1 09:13

記者陳弘志/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112年底國富毛額320.48兆元,國富淨額252.82兆元,換算成民眾聽得懂的數字,是「台灣家庭平均每戶淨值 1889 萬元,較前一年增加 116 萬元,財富資產又增加 6.56%」,乍看台灣似乎「衣食無缺、人人喜樂滿足」。

讓全民「咒怨四起」的平均數!從台灣每戶資產高達1889萬美化數字談起。(示意圖/unsplash) 
讓全民「咒怨四起」的平均數!從台灣每戶資產高達1889萬美化數字談起。(示意圖/unsplash) 

但事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當政府說出「台灣每戶平均有近1900萬元傲人資產」美麗數字後,聽在民眾的耳裡,卻是訐譙聲四起、心生咒怨,網路一片謾罵,除抱怨自己沒拿到這麼多錢、這個政府不知道在幹啥之外,更多是挫折、沮喪、負面情緒,感覺社會不公不義,無端捲起千堆雪。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國富統計(national wealth)談的是一國財富有多少。數字,固然可以呈現一國的總體財富量,但化成「平均數」,卻美化了一個不真實的社會圖像。

舉例來說,10人當中,1人資產10億元,卻有9個人「一貧如洗、三餐不繼」,但平均下來「每個人都是億萬富翁,生活無憂」。因此,平均數並不是一個呈現國富現象最好的方式,甚至會引發不必要的誤解與爭議。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早期的國富統計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注意到貧富不均的社會分配,因此民國80年 (1991年) 的調查,將國人財富分成前段班、中段班、後段班。當時平均每戶家庭的財富,也即是資產淨值為 526 萬元,但是前20%的有錢家庭資產是 1306 萬元,金字塔頂端「前1%」的家庭更高達 4650萬元。

當時對比「前20%家庭」與「後20%家庭」的差別,兩者的資產差距是驚人的16.8倍,遠超過同年的所得差距「僅4倍多」的數字,這顯示當年台灣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極為嚴重。當時民眾熱烈討論「富裕中的貧窮」,貧富差距成了政府要致力縮小的沉重工作。

一份調查,讓「貧富差距」成了政府須致力縮小的沉重工作。(圖/行政院) 
一份調查,讓「貧富差距」成了政府須致力縮小的沉重工作。(圖/行政院) 

遺憾的是,這樣真實呈現台灣貧富差距的國富報告,在出現了短暫一次,之後的1994調查,就沒有對外公布。持續到現在,變成僅公佈「台灣家庭平均每戶資產淨值」與「較前一年平均財富又增加多少的數字」,但中位數、金字塔分配、前段班、後段班的對比,全部消失了。

「貧富不均」到底是縮小了?或是擴大了?或許這是政府在公佈施政績效數字時,不樂見的「嫌惡設施」,也是政府不想對民眾呈現的內容,但化約成「台灣家庭平均每戶資產淨值 1889 萬元」,民眾看了真的會更快樂?或是一片咒怨聲呢?

同理,政府在發布國人薪資水準數據時,「平均薪資」的數字,一樣博得網民一片謾罵,許多民眾開玩笑說「很抱歉!我又拉低了國人平均薪資」,但心中卻有更多的不平。因為「平均薪資」是把林百里、郭台銘、蔡明忠等級人物的薪酬,跟自己微薄的月薪「平均」一下,導致「平均薪資」數字比較高、比較好看,但不如「中位數」實際。

台灣的平均薪資真的有 6 萬多元嗎?或是中位數的 3到4萬元 ?這樣的數字遊戲,真的差很大,但政府是否可以不要自欺欺人,讓這些數字還原到自己原本的顏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