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一12~週二12】
李明賢 黃揚明 柳采葳 張斯綱【鄉民監察院】完整版20250930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馬太鞍巨災內幕/還原洪災前後通報紀錄 抽絲剝繭揭花蓮光復鄉悲劇真相

發布時間:2025/9/30 07:12

黑色土石泥流淹沒民宅,只剩屋頂可見,淤積厚度近3公尺。(翻攝花蓮縣政府臉書)
黑色土石泥流淹沒民宅,只剩屋頂可見,淤積厚度近3公尺。(翻攝花蓮縣政府臉書)

圖文/鏡週刊

一場未直接侵台的颱風,卻引發台灣土地大悲鳴!號稱今年「風王」的強颱樺加沙,雖然只是從台灣南部海域擦邊掃過,但外圍環流帶來的豪雨,卻讓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相當於南化水庫蓄水量的6千萬噸洪水,瞬間傾瀉而下,夾帶泥砂與巨石衝入光復鄉市區,釀成重大死傷慘劇。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釀災的馬太鞍溪堰塞湖,係今年7月薇帕颱風來襲期間,因馬太鞍溪上游支流崩塌阻塞河道所形成,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7月26日發現後,即成立緊急應變小組,申請空勤總隊派遣直升機進行多次空勘,掌握堰塞湖狀況,並降落壩頂裝設水位計,進行水位追蹤監測。

搜救人員進入民宅搜救,一名受困民眾被找到時滿身泥濘。(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提供)
搜救人員進入民宅搜救,一名受困民眾被找到時滿身泥濘。(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提供)

9月17日,農業部依報告數據建議花蓮縣府撤離259戶、共697人;2天後,農業部指影響範圍縮小至1百多戶,21日農業部再依數據要求撤離180戶,人數約500人。由於撤離規模一縮再縮,內政部長劉世芳不放心,特地致電前內政部長、防災專家李鴻源請求協助。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6歲女童「小沂」(右)被搜救人員抱出來時,全身都是泥濘,受難遭遇令人心疼。(翻攝畫面)
6歲女童「小沂」(右)被搜救人員抱出來時,全身都是泥濘,受難遭遇令人心疼。(翻攝畫面)

李鴻源隨即召集台大土木團隊重新運算,結果顯示「非常嚴重」。當晚,內政部緊急指示花蓮縣政府將撤離範圍擴大到1,800戶、總計8千多人;花蓮縣政府接獲通報後,翌日清晨8時起,陸續透過廣播車、村里長系統要求該區民眾撤離,但因非屬強制撤離行動,約5千名位民眾選擇「垂直避難」,也就是直接待在家中2、3樓。

土石泥流沖入校園,整理相當費時,學生憂心恐無法在連假後正常上課。(花蓮縣社區大學空拍教師簡嘉信提供)
土石泥流沖入校園,整理相當費時,學生憂心恐無法在連假後正常上課。(花蓮縣社區大學空拍教師簡嘉信提供)

台灣從未進行過垂直避難演練,且垂直避難不是只要上樓就好,還要檢視建物結構,須選有3樓以上高度的RC鋼筋混凝土建物才夠穩固,像光復鄉這樣多以鐵皮、木材、磚塊為建物主材料的狀況,可能因建物強度不足,而有被沖垮的可能。此外,也需事先準備足夠的糧食、飲水、護理包、電池等設備,才能增加存活率等待救援。

受難孩童只能暫時在收容所棲身,等待能夠重返家園的那天。
受難孩童只能暫時在收容所棲身,等待能夠重返家園的那天。

農業部林保署組長劉忠憲事後坦言:「這是台灣過去從未遇過的天災,在國際上也很罕見。」不同專業團隊以各自的模型與情境推演,做出的評估範圍卻天差地遠,導致撤離標準爭議不斷。對外界質疑「制度殺人」,他既無奈又自責,但也強調,所有決策都遵循專業意見,沒有人刻意延誤。

由於事後中央與地方對撤離標準的說法不一,引發外界對相關部門專業性的質疑,本刊還原洪災前後的通報紀錄,揭開釀禍的真相。這次也是台灣罕見的堰塞湖溢流大災難,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應藉此慘痛經驗,避免未來再有相同悲劇發生。


更多鏡週刊報導
圖輯/台灣最美的風景災後復原馬太鞍
封面故事/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死傷 花蓮洪災釀禍真相還原
馬太鞍巨災內幕1/泥水黑龍夾帶巨石致18死6失蹤 兩單位事前預估災害結果竟天差地遠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