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六12~週日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DNA之父」、諾貝爾獎得主詹姆士華森辭世 享壽97歲

發布時間:2025/11/8 15:12

異動時間:2025/11/8 15:17

記者蕭廷芬/綜合報導

被譽為「DNA之父」的美國生物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詹姆士.華森(James D. Watson)辭世,享壽97歲。根據《路透社》報導,長島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已證實死訊。《紐約時報》則指出,華森本週於長島一家安寧療護機構離世。他1953年與英國物理學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共同發現DNA的雙股螺旋結構,揭開遺傳密碼的奧祕,奠定日後生物科技與基因工程發展的根基,被譽為改變人類科學史的重要里程碑。

「DNA之父」諾貝爾獎得主詹姆士.華森(James D. Watson)辭世,享壽97歲。(圖/路透社)
「DNA之父」諾貝爾獎得主詹姆士.華森(James D. Watson)辭世,享壽97歲。(圖/路透社)

綜合外媒報導,華森1928年出生於芝加哥,年僅19歲便從芝加哥大學取得動物學學位,之後在印第安納大學取得博士,主修遺傳學。1951年他進入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與克里克攜手破解DNA結構,並於1962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當時華森年僅34歲。他們提出的「雙股螺旋模型」(double-helix model)指出,DNA的階梯由成對核苷酸構成,能精準複製遺傳資訊,這項發現被視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突破之一,也為人類基因研究揭開序幕。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1956年,華森加入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生物系,積極推動分子生物學研究,培育出一代新秀。1968年他接掌冷泉港實驗室(CSHL),將原本偏鄉的小型研究所轉型為世界級生物研究中心;1990年更出任「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首任負責人,推動破解人類DNA序列的宏大計畫。不過,之後他因反對美國國衛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將DNA序列申請專利而辭職,華森強調「基因知識應屬全人類共有」。

華森個性直率,常因「失言」引發炎上。他在1968年出版的回憶錄《解密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以辛辣筆觸重現科學競賽內幕,引發學界爭議。2007年,他又因針對種族與智力的發言被批評歧視,從此淡出公職。儘管如此,華森對現代遺傳學的貢獻無庸置疑。2003年受訪時他曾笑說:「我最驕傲的不是發現DNA,而是寫書,因為新的發現一年內就會被別人找到。」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