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日12~週一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經濟學人直指「台灣病」!新台幣長期偏低 降低購買力並推升房價

發布時間:2025/11/16 11:40

記者蔡曉容/綜合報導

台灣長年依靠半導體與電子製造出口帶動經濟,是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關鍵。然而,經常帳巨額順差及長期偏低的新台幣匯率,也在累積結構性失衡。《經濟學人》認為,這副推動台灣經濟奇蹟的藥方,如今逐漸出現副作用,導致消費壓力、資產價格飆升,金融系統更潛藏風險。

經濟學人直指「台灣病」,經常帳巨額順差及長期偏低的新台幣匯率,累積結構性失衡。(示意圖/Unsplash)

根據最新數據,台灣今年的經常帳順差高達GDP的16%,比中國的3%多出4倍有餘,貿易順差更達到打破紀錄的年化GDP的31%。《經濟學人》指出,台灣的外匯儲備已達600億美元(約1.8兆台幣),足以應對經濟危機或是中國可能的封鎖,低匯率帶來的益處漸漸消失,反而削弱國內消費者購買力,使民眾實質收入成長有限。台灣的食品、燃油和商品多依賴進口,自1998年以來,私人消費占GDP比重下降20個百分點,反映家庭支出被壓縮。而由於中央銀行印鈔並購入外匯,市場利率長期偏低,資金大量流向房地產,使房價在二十多年內翻了4倍,進一步擠壓年輕世代的生活壓力。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科技產品具備承受升值壓力的空間,但台灣仍有部分低利潤製造業向政府遊說,使低匯率政策維持。世界富裕國家中,央行僅佔政府收入的0.4%,而台灣卻是6%,也穩固了央行的影響力。台灣壽險業所持有的美元資產接近一兆美元,形成以新台幣負債、美元資產為主的巨大匯率缺口,一旦美元急升或急貶,都可能造成壽險業重大損失,牽動金融市場穩定。此外,美國對巨額貿易順差國家的關注不斷升溫,一旦因地緣政治或貿易議題要求台灣調整匯率,恐讓新台幣面臨外部升值壓力。專家建議,台灣可參考新加坡做法,制定明確的匯率走廊,循序調整至更符合經濟體質的水準,並搭配財政工具協助勞工轉型與產業升級。

《經濟學人》認為,台灣的經濟準備狀況與高品質的科技產品,讓台幣具備提高匯率的能力。未來能否讓經濟成長真正轉化為全民共享的成果,是政府與中央銀行面臨的共同課題,也是台灣邁向下一階段繁榮的關鍵考驗。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