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日12~週一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戴瑋姍 陳柏惟 周偉航 王瑞德【政治讀新術】完整版20251117

嫦娥六號月壤樣品首現晶質赤鐵礦 揭月球「生鏽」成因或與大型撞擊相關

發布時間:2025/11/16 15:10

實習記者藍彥欣/綜合報導

中國國家航天局、山東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今(16)日共同宣布,科研團隊在分析「嫦娥六號」帶回的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樣品時,首次於月壤中發現由大型撞擊事件形成的微米級赤鐵礦(α-Fe2O3)與磁赤鐵礦(γ-Fe2O3)晶體。此成果為月球氧化反應機制揭開新面紗,被視為月球研究領域的關鍵發展。

大陸科研團隊近日從​​「嫦娥六號」採回的月壤樣品中,發現微米級赤鐵礦(α-Fe2O3)和磁赤鐵礦(γ-Fe2O3)晶體。(圖/中國國家航天局官網)

央視報導指出,相關研究已刊登於國際綜合性期刊《Science Advances》,為後續月球演化與地質研究提供關鍵科學依據。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人類登月以來,極度缺少月球氧化作用的關鍵證據。科研團隊此次提出,赤鐵礦的形成可能與月球歷史上的大型撞擊事件密切相關。大型撞擊形成暫態高氧逸度氣相環境的同時,鐵元素在高氧逸度環境中被氧化,使隕硫鐵發生了脫硫反應,經氣相沉積過程形成微米級晶質赤鐵礦顆粒。

研究也指出,該反應的中間產物為具有磁性的磁鐵礦和磁赤鐵礦,可能是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邊緣磁異常的礦物載體。這樣研究首次利用樣品證實了在高度還原背景下,月球表面存在赤鐵礦等強氧化性物質,進一步揭示了月球的氧化還原狀態以及磁異常成因。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科研人員先前在嫦娥六號帶回的2克月壤樣品中,精細鑑定出源自「CI型碳質球粒隕石」的撞擊殘留物。研究推測,之前在月球樣品中被檢出的特殊來源水分,極可能與這類隕石撞擊有關。

嫦娥六號著陸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岩石質天體中已知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其巨大撞擊規模提供研究特殊地質過程的關鍵場域。嫦娥六號為中國探月工程第6個探測器,於2024年6月登陸月球背面並成功帶回月背採集的貴重樣品。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