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王義川 王瑞德 陳柏惟 馬郁雯【政治讀新術】完整版20251120

觀察/朝野能源立場對立如「火車對撞」 台灣還有多少時間耗在這裡?

發布時間:2025/11/20 07:00

記者盧逸峰/特稿

台灣自今年5月正式邁入非核家園,走上全力發展再生能源的道路。賴政府設定明年再生能源占比達20%、2030年達30%的目標,社會上卻瀰漫著反對光電開發、質疑綠電弊案、主張重啟核電的聲音,能源議題儼然成為朝野攻防焦點且持續升溫。執政黨高舉廢核神主牌,卻難以消弭產業界與民眾對電力穩定的疑慮;在野黨則推動重啟核電公投,一面批評火力「用肺發電」、反對光電,一面又在近期修法限縮光電產業,恐將使地方政府對新設案場愈加保守,也讓中央的再生能源目標蒙上陰影。

台灣自今年5月正式邁入非核家園,走上全力發展再生能源的道路;然而在823核三重啟公投未過後,賴總統鬆口「不排除先進核能」。(圖/總統府)

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台灣有高達95%的能源須仰賴海運進口。在國際局勢升溫之際,朝野卻依舊立場僵化、猶如火車對撞,遲遲找不到能源共識。台灣究竟還能浪費多少時間在爭執與猶豫中?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一連串天災更讓太陽光電設施受損嚴重,大量破碎板材堆積成山;水庫「種電」的空拍畫面揭露後,亦引發民眾對水源安全的憂慮。儘管經濟部透過新聞稿與懶人包宣稱綠電便宜、安全,仍無法平息外界質疑:台灣真的適合大量發展光電嗎?

民進黨自蔡英文政府以來持續推動非核家園,與美國前總統川普力挺核電、日本陸續重啟核電形成鮮明對比。我國則大力發展風電與太陽能,引發諸多爭議。雖然今年「核三延役」公投未通過,但仍有近600萬人投票,其中高達 74%支持核電,足以顯示輕忽不得的民意。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總統蔡英文立場堅決廢除核電,並於今年實現非核家園願景。(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公投未過後,賴總統鬆口「不排除先進核能」,美國在台協會也數度推廣新型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在全球具有關鍵地位,美方對台灣能源穩定的憂慮亦不言而喻。在兩岸情勢緊繃下,台灣的能源安全已是刻不容緩、必須積極處理的課題,政府更應積極提出具體而可行的能源路線,而不是用「不排除」、「會考慮」、「研擬中」來虛應故事。

能源問題不是台灣獨有,比台灣更早成為非核家園的德國,因過度依賴天然氣而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付出高昂代價。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狄嘉信直言,俄羅斯將德國的依賴變成武器,迫使德國以更高成本尋找替代能源,導致能源價格飆升。他提醒「大家都是好朋友的世界已不存在」,各國都該重新思考能源獨立——世界已變,台灣能不變嗎?

美國退役海軍少將蒙哥馬利則分析,中國可能以經濟、金融或通訊等手段封鎖台灣,而最脆弱的環節正是能源。台灣95%能源靠進口,每年約有350艘天然氣船進出,但存量僅能維持數週。一旦中國以飛彈射擊區等方式限制航道、或以外交手段限制天然氣出口,台灣恐面臨能源枯竭。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狄嘉信直言,俄羅斯將德國的依賴變成武器,迫使德國以更高成本尋找替代能源,導致能源價格飆升。(圖/記者盧逸峰攝)

近期傳出賴清德下令經濟部「不要綠電」與「2027重啟核三」等流言,雖立即遭總統府與經濟部否認,但流言本身或許正反映出,民進黨內對綠電爭議與能源安全是否影響選情的憂慮。

綠能推動單位接連爆出弊案,例如台鹽綠能前董事長陳啓昱涉弊、綠推中心前副執行長鄭亦麟收賄喬供電,被外界譏為「綠電蟑螂藏身國家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更直言:「政治清廉是一流國家,派系瓜分綠電才是二流國家。」一旦地方權勢因光電獲利,各界又怎能不懷疑能源政策已被扭曲?

台電近期公布核二、核三廠通過機率式地震風險初步評估,包含地震誘發二次災害,結果顯示符合標準,目前正送核安會審查。儘管尚無定論,但此訊息讓重啟核電的可能性隱隱浮現,也讓外界質疑:是否為再生能源目標恐跳票而提前鋪路?

綠委陳亭妃在質詢中要求不得再核准台南白河、烏山頭、曾文、南化等四座水庫的光電執照,並禁止烏山頭水庫的光電租約續約。農業部長陳駿季與行政院政委龔明鑫皆正面回應「全面暫緩審查」。若光電真如政府所稱環保又安全、且是能源轉型核心政策,中央又何以突然退讓?或許除了科學考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選票。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更直言:「政治清廉是一流國家,派系瓜分綠電才是二流國家。」一旦地方權勢因光電獲利,各界又怎能不懷疑能源政策已被扭曲?(示意圖/資料照)

台灣能源爭議多年,從廢核、綠電到火力與核能,各陣營各自堅持、缺乏對話。如今全球局勢劇變、地緣風險升高、天災衝擊頻仍,從國安、經濟到民生、社會韌性都離不開能源、更白話來說,誰都不願意承受無電可用之苦。

朝野不應再各持己見、互相指責對方,而是在行政權、立法權上展開實質討論,尋找適合台灣且可行性高的道路;至少在台灣還能決定自己未來的時刻,把該做的事情做好,讓台灣在動盪變局中依舊能點起一盞光明。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