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葉元之 謝寒冰 張斯綱 江怡臻【鄉民監察院】完整版20251126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孩子換尿布有咔嗒怪聲?醫:恐是髖部問題 及早發現避免終生跛行

發布時間:2025/11/25 19:29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現代人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長大是家長最大的願望,但千萬不要忽略在幫寶貝換尿布時,髖關節處發出的小小「咔嗒」聲響,有可能是小寶貝的髖關節脫臼了。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鄭士豪提醒,如果能儘早發現及治療,就不必面臨到手術治療,甚至造成終生跛行的遺憾。

嬰幼兒髖關節發育不良 可能出現脫臼、跛行症狀

鄭士豪醫師表示,嬰兒剛出生時,髖關節異常往往不容易察覺,但隨著年齡增長,大多在一歲後逐漸會出現脫臼、雙腿長短不一、跛行等症狀,即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為嬰兒或兒童的髖關節非因受傷、感染併發症、各種肌肉麻痺或其他神經病變引起的問題。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5,患者以女性居多,且有半數以上的患者為兩側性發生,約有二至三成的患者為單側發生,而左側髖關節比右側的發生率來得高。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脫臼不一定會發生 視情況以徒手復位或手術治療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因程度不同可能造成關節不穩定、半脫位、甚至完全脫臼;脫臼程度輕重不同,有些可以徒手復位,若是無法徒手復位者,則建議接受手術治療。幼兒的髖關節脫臼可分為輕微型與嚴重型,而輕微型在早期較難發現;若兩側髖關節皆脫臼,常要到成年後因行走疼痛或髖關節外展角度受限而就醫,這時才被診斷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對這類患者而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解決行走疼痛與跛行的有效方式。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期診治成功率達九成 兩招幫助家長居家觀察有無異常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若延遲診斷,治療會更為困難且效果不佳,因此新生兒的髖關節篩檢格外重要。近二十年來,台灣多數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案例,已能透過早期診斷與帕氏吊帶治療(Pavlik Harness)而恢復正常,治療時間約三至六個月,成功率高達九成。

鄭士豪醫師建議家長居家可觀察:(一)寶寶雙腿屈膝外張時,兩腿外張角度是否不一;(二)檢查兩腳長度是否一致。

建議家長提高警覺與觀察 如有異常應及早就醫

雖然發展性髖關節不良的發生率不高,卻是嬰幼兒最常見髖部疾病。六個月大前確診的嬰兒,多可透過骨盆吊帶固定改善;若超過六個月才診斷,則可能需要施以石膏固定,甚至接受手術治療。因此仍建議家長一旦發現孩子髖部異常,應及早就醫檢查。嬰兒出生後三至六個月內,可由專科醫師透過觸診檢查髖關節的穩定性及是否脫位。若發現疑似異常,通常會進一步安排髖部超音波檢查。

【延伸閱讀】

網傳嬰兒配方奶超甜「等於2大瓶可樂」 醫師、營養師解析奶粉糖分來源!

梅毒、淋病確診數增!嬰兒2個月大也先天性梅毒 一查1家3口都中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8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