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五12~週六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是選票硬?或石頭硬 罵翻的健保補充保費

發布時間:2025/11/8 07:00

記者陳弘志/特稿  

全民健保持續虧損,衛福部為籌措資金來源,近日推出「補充保費」改革新制。結果宣佈後,全台從北到南一片罵聲,短短7個小時,行政院在深夜緊急踩煞車,宣布暫緩「具爭議規劃」,讓全案歸零。到底什麼原因,讓這項新制一推出,就當場摔成連滾帶爬?又該怎麼做,才能讓健保體制永續呢?

新任衛福部長石崇良,外號「石頭」,但是石頭有沒有選票硬呢?(圖/FTNN)
新任衛福部長石崇良,外號「石頭」,但是石頭有沒有選票硬呢?(圖/FTNN)

新任衛福部長石崇良,外號「石頭」。但是,石頭有沒有選票硬呢?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說得最直白,「石崇良外號石頭,意思是擇善固執。但是石頭硬?或是選票利?恕我直言,一直到2028,衞福部不可能有什麼太大作為。真的!混日子,就可以了。因為,兩個字,選票。」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健保財務缺口迫在眉睫,若不改革,最後負擔還是會回到全體受薪階級身上。誰來補足這筆錢?或是都用國家預算來補?此案是否從此灰飛煙滅?還真有值得觀察之處。

根據衛生福利部修正《健保法》最新規劃,這次補充保費一共有三大改革。第一,除對利息、股利、租金下手之外,最大的衝擊是從「單筆」改為「年度結算」,把所有藉由「拆單」讓每筆金額都低於2萬元課徵門檻的巧門全部關上,等同把所有理財族、存股族、退休族一網打盡,此舉讓全台480萬名受影響者紛紛炸鍋。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把所有理財族、存股族、退休族一網打盡,此舉讓全台480萬名受影響者紛紛炸鍋。(示意圖/unsplash)
這把所有理財族、存股族、退休族一網打盡,此舉讓全台480萬名受影響者紛紛炸鍋。(示意圖/unsplash)

其次,對受薪階級的獎金、額外收入,降低課徵門檻。過去是「投保薪資4倍」為課徵門檻,新制降低為「最低工資4倍」。也就是說,若月薪4萬元,一年領各式獎金、年終獎金,過去16萬元才要課徵補充保費,但未來只要11.8萬元(最低工資的4倍),就要繳納補充保費。

第三,把補充保費的天花板「封頂」從1000萬元,調高至5000萬元,再乘以2.11%為補充保費。

這三大改革,以第一項「單筆」改為「年度結算」反彈最多。因為這幾乎囊括所有小資族、退休族、年輕人、上班族的資產,全需額外付出補充保費。

表面上,2萬元乘上2.11%補充保費,只有422元,金額乍看不多,但這些人很多是退休族、薪水微薄者、年輕人,他們辛苦節省下一點錢,拿去定存、存股、存ETF過活,只為了掙1%、2%的報酬維生,但是當衛福部一下子就從中抽走2.11%補充保費,那種憤怒與不平,可想而知。

這次補充保費改革,引發眾多人強烈反彈,社會與醫界都提出一些值得參考的調整方向。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建議,應該找「對的對象」付錢,讓使用健保多的人多付費,「凡是醫療用得多、小病跑大醫院、小病跑急診的人,這些人要多收費,才符合公平正義」。另外健保節流更重要,刪去非絕對必要開支。

除了濫用健保的人應增加補充保費之外,民間建議吸菸者、嚼檳榔等消費行為,也應繳納更多補充保費,因為這些人未來將占用相對多的健保資源,才是回歸使用者付費。

此外,健康飲食是「少油、少鹽、少糖」。醫界認為,酒稅、糖稅也不妨課徵補充保費,以籌措代謝症候群基金,這些都是健保找正當財源的管道之一,也能引導全民回歸「少油、少鹽、少糖」健康生活方式,一舉兩得。

另外,可以考慮仿效日本實施家戶所得制,以「家戶總收入」為費基,避免「拆單」的不公平性。家庭「是富、是貧」,這項制度看得最清楚,才不會課徵到實質低收入家庭。

此外,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健保的醫療開支經常與長照費用混淆不清,最後都由健保一肩挑起,建議政府能參酌日、韓推動長照保險,建立成本較低的全日長照單位,以銜接醫療服務,把兩者分開,因而節省健保支出。

一項新政策的推出,溝通也應注意。最近傳出記者詢問金管會,是否知道存股與ETF,都要另外繳納補充保費?金管會證期局的回答竟是「看到新聞報導」才知道這件事。這也難怪,衛福部這項方案一推出,在短短7個小時被行政院踩煞車,原來連跨部會討論與利弊評估都未做,就直接測試市場最終反應。

「是石頭硬?或是選票硬?」最後結果尚未得知。但是健保財務缺口,是亟待解決的眼前問題。少子化趨勢下,工作人口持續減少,若不想繼續調漲與加重受薪階級的負擔,健保的財務破口勢必有人買單,健保資源的浪費,也必須嚴正檢討。從開源、節流兩方面著手,選對「該多付補充保費」的人,會比「殺無赦」更得人心。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