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好厝抵家】

養狗也會影響氣候變遷? 美國研究:多數人沒想到的環境足跡

發布時間:2025/11/26 21:44

記者蔡曉容/綜合報導

在討論如何透過日常行為減少碳排時,民眾往往第一時間想到回收、少開車或換節能家電。然而,《美聯社》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Nexus)近期的研究「人們如何看待各種行為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卻揭露一項出乎意料的結果:多數受試者明顯低估了養狗對環境的影響,原來毛孩的日常,也與碳排放存在某種程度的連結。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人們傾向低估養狗對環境的影響。(圖/Unsplash)

研究團隊指出,一般民眾往往高估回收、節能燈泡等低影響行為對氣候的影響,卻低估了一些相對高影響的選擇,例如搭乘飛機、飲食中的肉類比例,甚至是是否飼養肉食性寵物。專家解釋,這是「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差別:回收是每天都看得到的動作,容易讓人覺得重要;但碳排放本身看不見,像寵物食物的肉類生產、畜牧業背後的土地使用等環節,便常被忽略。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美國,狗的飲食確實依賴大量肉類,而肉類生產在全球碳排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研究者也提醒,大眾不需因為這項結果感到焦慮或罪惡。「這不是要告訴任何人不要養狗,而是讓人們更全面理解日常行為的環境連動性。」許多飼主其實已在調整方式,例如選擇較低碳的蛋白質來源(如火雞或海鮮)、減少牛肉成份、或使用加工副產品來源的飼料,而非人類食用級的肉品。此外,寵物的存在也可能帶來正向效果,例如促進人們步行、增加與社區互動,或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關注,這些都是難以量化、卻同樣重要的環境價值。

研究結論指出,人們對氣候行為的認知本就存在落差,而提供更清楚的資訊能讓多數人願意調整習慣,無論是改變飲食、少搭飛機,或在可能的情況下降低寵物相關的環境足跡。關注氣候與環保議題的非營利獨立媒體機構Grist副主編Claire Elise Thompson認為,討論寵物與氣候的關係並非要削弱人與動物的情感,而是希望讓大眾理解:氣候行動不必是犧牲,更多時候是「多了解一點、多調整一點」。面對日益複雜的氣候挑戰,從毛孩的食盆到我們的日常,或許都能成為開啟環境意識的契機。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