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四12~週五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颱風政治學該改了

發布時間:2024/10/4 07:00

主筆/單厚之

山陀兒颱風平了史上最長颱風假的紀錄,各縣市首長的臉書下滿滿的一排「帥」、「有魄力」,還有不少留言敲碗希望市長能繼續拼第4(或3)天的颱風假。但這次的颱風長假也引發不少質疑之聲,認為地方首長放假的標準過於寬鬆,氣象主播戴立綱說「縣市首長會想盡辦法讓大家放颱風假」,堪稱是其中的經典,媒體在討論週五是否續放颱風假時,也多帶有揶揄的味道。

台北市長蔣萬安宣布,山陀兒颱風逐漸逼近北台灣,宣布3日各機關學校停止上班及上課。(圖/蔣萬安 臉書粉專)

史上最長的颱風假是哪次?各有不同的算法,2009年造成「八八風災」的莫拉克,南台灣曾經連放3天,但北部、東部、離島則只放了2天或1天;若以全國連放2天假計算,則要上溯到2001年的納莉颱風。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管用哪一種算法,山陀兒都是平了史上最長、最廣颱風假的紀錄,若兩者合計則稱得上是破紀錄了。但山陀兒無論強度、雨量、滯留時間和災情,都無法和莫拉克、納莉相提並論,成為「颱風假之王」,可以說是德不配位。

颱風是台灣每年都要面對的天災,如果不放假可能造成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害,放多了又影響到經濟,如何平衡兩者就成為政府的難題,「颱風政治學」更是所有地方首長的必修課。為了保護民眾的安全、避免事後被指責,地方首長多半「料颱從寬」,寧可錯放給民眾一些「小確幸」,也不願承擔「錯不放」的後果。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網路的發達,這種情況越演越烈。為了吸引民眾的關注和點擊,媒體對颱風的報導總是往嚴重的說,每個颱風都「堪比莫拉克」、「直追凡那比」,中央氣象局的預測不夠驚悚,就拿日本、美國的預測來湊,語不驚人死不休。而這些訊息深入人心之後,又回頭影響地方政府的判斷,在評斷是否放假時更加寬鬆。

媒體、網路、政客三者形成了強烈的「共伴效應」,每經過一手就看起來更嚴重,威脅越滾越大,放假也就越心安理得、理所當然。地方首長還多了一層「買保險」的考量,即便最終仍無法避免災情,但放假和不放假之間,受到的指責和壓力可是天差地別。

山陀兒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成了史上最長的颱風假。不管從風力、雨量的標準或民眾的感受來說,山陀兒大概都只需要放一半的假(大概北部一天、南部一天半)就足以保障民眾的安全。

也因為假放得太離譜,「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說「全台颱風假一天損失至少315億」,才會成為媒體和網路熱議的焦點,網路上也有些因放假影響收入的抱怨。工商業界一向反對颱風假太寬鬆增加成本,但這是首次獲得這麼多網民的支持和媒體的大幅報導。

以往民眾熱烈歡迎颱風假,其實和社會結構、經濟型態有關,過去多數民眾都是領月薪的受薪階級,不管放不放假薪水都不會少;而勞權的概念也都相對落後,所以放假時的吃喝玩樂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民眾是真的撿到假期。不少行業還會因為颱風假而發一筆「颱風財」。

但隨著經濟型態的改變,無一定雇主和斜槓等非領固定薪資的比例越來越高,因放假經濟受損的民眾比例也提高;另一方面,外送颱風天停送,很多餐廳、飲料店也因擔心社會非議、員工爆料也休假,百貨公司、電影院等娛樂場所也不開,民眾放假也只能窩在家裡,颱風假的「性價比」遠不如從前。

「傲嬌的市民、慷(他人之)慨的市長」,共同造成了今日颱風假文化,但這次明顯是玩過頭了,不管臉書底下的網民再怎麼喊「帥」,也沒有市長敢說再放一天。

每次颱風,台灣的媒體就會討論「日本沒有颱風假」,這一方面是日本的颱風比台灣少得多,另一方面則是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全是政府的責任,當新幹線、JR停駛之後,還要不要上班就是雇主和員工該去協商的問題。台灣即便放了颱風假,也不是所有工商活動就都停擺,只是雇主要多付加班費而已。

「颱風假」是台灣長期形成的社會文化,不太可能改到像日本那樣,但政府對颱風假的拿捏,的確可以更嚴謹、精準一些。舉例來說,為了避免太晚宣布放假造成民眾的困擾,各地政府宣布颱風假的時間越來越早,從當天的6點到前一晚的10點、甚至8點,但時間越早預測的誤差就越大。又因為民眾不喜歡放半天颱風假,所以地方首長往往大筆一揮就放全天,結果預測風雨最大的時間與放假的決策點,可能有將近一整天的差距,會準才奇怪了。

回歸本質,颱風假是為了保障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而不是如戴立綱所說,給市長一個討好民眾的機會。這次被問到還要不要繼續放假時,每個首長都回答「安全至上」,但表情盡是心虛。經過這一次,所有地方首長的「颱風政治學」恐怕都要再重修、精進了,一味的慷他人之慨、討好市民,遲早會被民眾看破手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