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王義川  Grace 王瑞德 許智傑【政治讀新術】完整版20251016

變相貼標籤?高鐵寧靜車廂讓爸媽壓力大 史哲的亮點新政出了什麼問題 

發布時間:2025/10/16 07:00

記者盧逸峰/特稿

最近高鐵推出寧靜車廂政策,反而卻驚動了整個社會的寧靜;這項新制原意是為了打造更舒適的乘車環境,卻讓日益減少的育兒族備感壓力。高鐵雖出面澄清,強調新制不包括嬰幼兒,但這樣的「豁免」反倒讓育兒族群被貼上標籤、還被認為是有特權、更遭責難「不會教就不要生」。作為高鐵董事長史哲上任後的新政,卻在社會上掀起非議,讓史哲昨日親上火線道歉,坦言制度溝通不周「千錯萬錯都是我們的錯」。

最近高鐵推出寧靜車廂政策,反而卻驚動了整個社會的寧靜;這項新制原意是為了打造更舒適的乘車環境,卻讓日益減少的「育兒族」備感壓力。(圖/高鐵提供)

高鐵是國人南來北往的重要交通工具,許多旅客確實受不了車廂裡喧鬧講話、放影音不戴耳機的乘客;然而高鐵昭示新制上路,輕聲細語從一種文化、一種美德變成法律規範的事項,甚至保全人員在全車舉牌勸導,讓搭乘高鐵時,無形中增添了一分緊張感,更讓許多育兒家庭感受焦慮。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立委陳菁徽更指出,有二寶媽搭高鐵被勸導,被迫把大寶獨自留在座位,只為帶小寶到車廂間安撫;衛福部長石崇良直言,這方式很不恰當,恐已違反《兒少福利法》,將在一個月內找交通部協調。

事實上,嬰幼兒本就難以長時間保持安靜,哭鬧並非失禮,而是生理與發展階段的自然現象;然而社會氛圍如果在無形中將育兒家庭貼上「麻煩製造者」的標籤,當社會對孩子越來越沒有耐性,當家長帶孩子出門會被注視、被責難、被要求管好,這樣的環境要如何期待年輕世代勇敢生育?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鐵寧靜車廂規定,什麼樣的情況屬於「屢勸不停」的「嚴重情況」、是吵鬧時間多久?或是吵鬧程度到了幾分貝?卻都沒寫明。(圖/高鐵提供)

回顧新制上路前的高鐵的說法,在初期會有3個月勸導期;若不配合規定,會先進行勸導;屢勸不聽者,最嚴重仍可解除運送契約、拒載,換言之就是高鐵有權力把乘客請下車。如此嚴令更讓日媒《每日新聞》直呼高鐵規定比日本新幹線更為嚴格。

然而,什麼樣的情況屬於「屢勸不停」的「嚴重情況」、是吵鬧時間多久?或是吵鬧程度到了幾分貝?卻都沒寫明;這次處於風暴中心的嬰幼兒以及其他罹患疾病者,高鐵稱將持續以關心安撫的方式協助,若嬰幼兒一直無法保持安靜,還能待在車廂裡嗎?還是得到相對晃動危險、人流頻繁進出的車廂通道間安撫到不哭為止?高鐵祭出的新規定,是否曾想過會惹出這麼多疑問與爭議,如果規定上路卻又新增許多「例外」,那特地公告寧靜車廂,豈不是多此一舉?

這些假設不一定會發生,但高鐵既然想將寧靜車廂制度化,在規則上卻寫得相當模糊,當然會讓家長備感壓力、未來如何放心搭乘高鐵?一旦涉及公權力介入,就必須明確定義,才能判斷輕重、最終執行。否則模糊的規範只會造成更多誤解與對立,高鐵董座除了道歉,更應該盡速讓制度更明確,才不會讓乘客無所適從。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就直言,這項措施根本就是要讓高鐵新任董座史哲有「新政策KPI」,否則到行政院做業務報告時拿不出精美的數據,那壓力可就大了;他以醫師角度分析,沒必要推寧靜車廂來擾民。 沈政男也點名,高鐵最讓人詬病的問題應該是自由座擁擠,結果高鐵不針對問題處理,反過來搞寧靜車廂,根本是本末倒置。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就直言,這項措施根本就是要讓高鐵新任董座史哲有「新政策KPI」。(圖/記者盧逸峰攝)

回頭來看,已推出「親子車廂」多年的台鐵,號稱設有親子車廂卻是每天僅限幾個班次,PP自強號型態的親子車廂僅有12個座位、EMU3000新自強號型態的親子車廂,更只有6個座位,而且台鐵為了整體運輸需要,在疏運期、連續假期都會暫停發售親子座,作為一般座位使用以提高運能。形同看得到、用不到的象徵性服務。

理論上應該提供育兒家庭更便利的乘車環境,實際上卻因為設計不良、使用體驗不佳,甚至在連假疏運時被取消親子座位,形同「把親子旅客往外推」。一方面交通部大力宣導「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卻讓帶著嬰幼兒出行的家庭難以找到合適空間,這樣的政策矛盾缺乏對「家庭友善」考量。

高鐵稱若不配合規定,會先進行勸導;屢勸不聽者,最嚴重仍可解除運送契約、拒載。(圖/高鐵提供)

優先席原是為了照顧弱勢,卻在「誰更需要」的拉扯中演變成社會對立;寧靜車廂的初衷是尊重乘客安寧,最後卻讓家長與孩子成了「打擾他人」的代名詞。高鐵寧靜車廂風波該帶來的反思,不該止於一次公關危機,更該當成換位思考、讓社會上各族群交流討論的契機。

優先席、寧靜車廂、親子車廂看似促進族群共融,卻因定義不清、缺乏配套而意外掀起社會對立。公共政策不能只在民怨出現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該以嚴謹態度來設立制度,而不是給出模稜兩可的文字規範;當我們的社會願意傾聽孩子的哭聲、不以規範壓制自然的聲音,台灣才能蛻變成更懂得尊重與包容的國家。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