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王淺秋 謝寒冰 侯漢廷 葉元之【鄉民監察院】完整版20251105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不要用意識形態傷害新聞自由

發布時間:2025/11/5 07:00

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

中央社10月24日下午發了一則新聞,標題是「時代雜誌稱賴總統『魯莽』,外交部:維持現狀是一貫立場」,引起部分人士不滿,甚至有要求中央社懲處記者的聲音,因此中央社也召開新聞及資訊小組諮詢會,邀請外部專家討論。

中央社10月下旬發表的一則新聞,標題是「時代雜誌稱賴總統『魯莽』,外交部:維持現狀是一貫立場」,引起部分人士不滿。(圖/翻攝Google Maps)
中央社10月下旬發表的一則新聞,標題是「時代雜誌稱賴總統『魯莽』,外交部:維持現狀是一貫立場」,引起部分人士不滿。(圖/翻攝Google Maps)

網路上部分人士要求懲處的理由,不是冒「干涉言論自由」的大不韙,抗議中央社引述外媒罵賴總統賴總統「魯莽」,而是說該文只是「讀者投書」,不能代表時代雜誌的立場,就是「一篇親中投書,竟然被我們的國家通訊社當成媒體報導,扭曲賴總統的兩岸立場」,該人士發文後,中央社也隨即回覆「本社未改寫 TIME 的文章,而是根據外交部的新聞稿做了這篇報導,很遺憾對該篇文章的性質做了錯誤的敘述,現已校正標題與內文,並通知媒體客戶改稿」。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央社已更正該則新聞標題與內容。(圖/翻攝中央社)

問題是新聞學並沒有「報導」的學術性定義,通常呈現在媒體的文章都被認為是該媒體的「報導」,即使「讀者投書」也算是,所以不能說外交部筆誤,更不能說中央社將外交部新聞簡訊標題原文照登是錯的;抗議中央社引述錯誤的人士,可能將「報導」誤解為「代表媒體立場」。

紙媒(報紙、雜誌)或網路新聞平台的某篇文章是否能代表該媒體立場?這要看文章屬性而定,通常有四種狀況: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1.無作者署名的「社論」,一定是代表媒體立場,社論英文是editorial,就是由編輯撰寫的稿子,在台灣寫社論的人稱為「主筆」,即手握如椽之筆的人;社論呈現媒體對特定議題的立場與態度,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的「社論」就是如此。

2.記者稿件,也就是一般新聞稿或特寫,由於媒體有守門機制,文稿經過層層的把關,因此也代表了媒體觀點,文稿出錯,媒體要連帶負倫理或法律責任。

3.專家邀稿,媒體為尊重學者專家,不會修改內容論點,若觀點和媒體有重大扞格,小氣媒體就不使用,大器的媒體則會登出來,呈現多元氣度,但文後都會帶一句話「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4.讀者投書,台灣報紙都有讀者投書版面,讀者投書也會經過媒體守門,篩選條件可能是作者名氣、文章通順度,當然觀點和媒體立場也要契合,向獨派媒體投書主張統一,文章一定被丟到字紙簍,統媒亦是如此;讀者投書水準參差,沒有媒體會認為是代表媒體立場。

這篇標題〈The U.S. Must Beware of Taiwan’s Reckless Leader〉(美國必須小心台灣魯莽的領導人)的文章,出現在時代雜誌《Ideas》專欄版面,作者是Lyle Goldstein,台灣譯為逗趣的「金萊爾」,是布朗大學研究員,也是華府智庫Defense Priorities亞洲研究主任,若以上述的分類,應屬第3類「專家邀稿」,因此的確不能代表時代雜誌的立場;但網路討論文章中,亦有人主張這篇評論文章是跟〈Taiwan in the Shadow of War,台灣在戰爭陰影中〉的《Story》報導一起刊出,先描述事實,再配合評論,本來就是二合一的報導文章;若是媒體為配合報導,特地找來專家撰寫的評論,那這篇文章的確是呈現時代雜誌的立場。

其實中央社的新聞稿根本不是在討論時代雜誌的文章,而是引用外交部10月24日〈有關美國《時代》雜誌(TIME)報導將賴清德總統稱為「魯莽的領導人」、指台灣成為「最危險的引爆點」一事,外交部回應如下:〉的簡訊,換句話說,是「改寫」外交部的新聞稿。

外交部新聞稿。(圖/翻攝外交部)
外交部新聞稿。(圖/翻攝外交部)

改寫消息來源的新聞稿,是媒體天天時時在做的事,外交部原始的簡訊就直接寫「美國《時代》雜誌報導」,中央社記者若有疏忽,就錯在「沒有查證」,也就是沒有對消息來源的消息來源查證,但問題是消息來源(外交部與時代雜誌),均有其權威性,應屬可信賴的消息來源,且新聞重點是外交部對該文的駁斥,在時間壓力與正常新聞作業中,大概不會有記者或編輯會想到要去問最原始的「消息來源」時代雜誌,到底是投書還是編輯為配合《Story》主題的邀稿。

這個事件的紛擾,應不在「沒有對消息來源的消息來源查證」,而是文章罵了賴總統,惹得有人不高興,但如果果真該文只是某人士所謂的「讀者投書」,是親中的路人甲寫的,那外交部慎重其事的回應豈不拿青龍偃月刀來殺雞?

對中央社「魯莽」新聞事件,我們不要「歪樓」劃錯重點,新聞是在高度時間壓力下完成的,有的事件(如災變)還是滾動式的發展,查證不易,對新聞應有「容錯」空間,官署和閱聽人不宜以小疵苛責,尤其台灣新聞自由得來不易,更不應以意識形態來限制新聞自由。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