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好厝抵家】

AI能幫電視產業甚麼忙?要正視「文化價值」

發布時間:2025/11/25 17:00

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

台灣電視產業的兩大公協會,衛星廣播電視公會與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在世新大學舉行研討會,主題是「2025傳播產業發展高峰論壇-AI浪潮與產業發展契機」,討論如何透過AI搶救電視產業,台灣電視的收視率被境外OTT,如Netflix瓜分;手機襲奪了看電視時間,觀眾收視習慣轉移;電視沒人看,廣告就流向外商meta、google,以前電視為王,現在部分系統業者的促銷都是「訂寬頻、送電視」,電視成了「可割可棄」的小三。

台灣電視產業兩大公協會在世新大學舉行研討會,討論如何透過AI搶救電視產業。(示意圖/Pexels)
台灣電視產業兩大公協會在世新大學舉行研討會,討論如何透過AI搶救電視產業。(示意圖/Pexels)

很多人只知道看電視要每月繳500元左右的費用,但不知道繳給誰?台灣電視產業由兩大產業支撐,一是內容供應業者content provider,包含無線電視業者,如台視、中視、華視、民視、公視,及衛星電視業者,如T台、三立、東森、八大、緯來、年代…,內容供應業者將節目透過電波或衛星,傳送給另一個產業,即負責傳輸的系統業者,他們拉光纖到我們家,然後每個月向我們收500元,其中的百餘元會轉給提供內容的衛星電視業者,稱為「授權費」,至於無線電視業者則一毛錢也分不到,因為有線電視法規定「必載」,業者的解釋是既然「必載」,當然不必付費;每戶百餘元費用的分潤,可以支撐一家衛星電視業者營運嗎?當然不行,於是就要靠廣告,同樣的,無線電視業者的唯一收入也只有廣告。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系統業者在80年代末期被稱為「第四台」,形容有別於台中華視老三台的第四家電視台,早期「第四台」以播放日本摔角錄影片為主,業者都是其他行業跨行兼營,踩著屋頂拉線,備極辛苦,而且不合法;1993年《有線廣播電視法》通過並實施,業者搖身一變,成了時髦的「系統營運商」,或稱系統業者,而且有了英文名字叫SO(System Operator);有線電視前景一片看好,於是就有財團逐一收購,整合成為大系統,稱MSO(Multiple System Operator),中文叫「多系統營運商」。

瞭解產業生態後,AI能幫甚麼忙?會議中有三家MSO發表經營企劃,以光纖傳輸為基礎,將AI應用於監控與管理系統,訴求「智慧生活」,從智慧家庭、智慧社區,到智慧城市。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智慧家庭,主要是安全上網、家庭AI視訊安全監控,入侵主動告警,長輩居家行動照護,涵蓋資安、健康、娛樂。智慧社區是社區電力、水位與環境數據監控,即時掌握用電狀況與設備運作,並分析異常耗能自動通報,協助提升管理效率;結合影像辨識與門禁卡或手機通行,可管制人員車輛進出,並做成即時紀錄;停車場電動車充電樁連網,可雲端控管使用狀況與更新。

至於智慧城市,則是智慧社區的放大,使用光纖回傳與AI即時分析特性,可做交通流量偵測、治安監控、智慧水表,路口行人風險預警機制、疫情期間熱區人流口罩影像辨識,甚至城市自駕巴士監控管理,系統業者也可幫忙。

雖然上述美好願景的描繪,很多都還在實驗室階段,但也顯示系統業者的營運方向已大幅轉向,早期賣「電視」,現在賣「電視+寬頻」,未來賣「寬頻+ AI」,電視果然被系統業者送到ICU(加護病房),就在算日子、等時間。系統業者的營運思維,從「賣電視節目」轉型為「基礎網路應用科技公司」,在商言商求生存,不能算錯,但「電視」除了商業功能外,亦有其嚴肅的文化意義,不能忽視,系統業者應在「寬頻」與「電視」之間找到平衡,不應逕自宣告「電視瀕死」。

電視的文化價值不應被忽視,傳統電視提供均衡內容,不偏食,完整滿足閱聽人守望、決策、教育、娛樂的功能;而且全年齡關照,容易使用,沒有門檻,平等「接近使用媒體」;此外大量內容本土製作,除滿足就業需求外,更強化了在地價值與國民自信心。

近日韓國偶像團體紛紛來台淘金,連總統和交通部長也表達肯定,盡管場內滿座場外熱鬧,但韓團表演呈現的價值就是韓國價值,與台灣無關;因此更應回首省思並珍惜,台灣在地電視內容所呈現的在地文化價值。
 
電視有甚麼文化價值?在地製作的電視內容就是展現文化主導權,與國家話語權,可以建立自我價值與民族自信心,二戰結束後,美國價值不就是靠好萊塢電影的輸出;而且電視不像Netflix只提供單一的娛樂,而是包含新聞、體育、文化、娛樂的多元內容,可全面提昇國民文化素養,不會只流於單一娛樂的淺薄;此外電視容易使用,一只遙控器,從3歲到103歲都會使用,沒有數位落差,人人可接近使用,最具傳播平權概念。

一家在地電視台就業人口近千人,具備多元工作機會,人員在部門間流動,可以培養多面向技能,新進員工從剪輯開始,可以嘗試燈光、收音、攝影,或許最後就是編劇、導播或導演,電視台投入龐大的資源,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哪能眼睜睜看它萎縮,何況一家在地電視台支撐多少家外製的製作公司Production house,每家獨立的製作公司可都是實質的文化產出單位。

電視還有一個大家忽略的價值,電視沒有網路的「演算功能」,民眾因收視而呈現的政治、文化、消費隱私,得以保障,系統台不會從你看哪一台政論節目,推論你的政黨傾向,不會從你看的節目,分析你的文化品味,也不會從你看廣告停留的時間,得知你的消費需求,然後強塞一堆廣告給你,而這些你的「政治、文化、消費隱私」,卻是手機分秒都在蒐集的。

科技或許無所不能,但始終來自人性,因此電視產業AI化過程,不能只有科技決定論的思維,「人的價值與文化價值」都應該納入考慮;不要忙著把電視送進ICU,當台灣人不再看自己電視的節目時,台灣就會淪為外國的「文化殖民地」。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