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四12~週五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隔了40年仍然只有We Buy American這招

發布時間:2025/4/19 17:15

異動時間:2025/4/19 21:16

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面對川普關稅震撼,總統賴清德投書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回應我國善意措施,這種直接向美國民眾溝通是很好的方式,值得肯定,38年前台灣政府也有類似的作為;但對照前後40年,台灣似乎只剩We Buy American(買美國貨)這招。

面對川普關稅震撼,總統賴清德投書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回應我國善意措施。(合成圖/雙方社群)
面對川普關稅震撼,總統賴清德投書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回應我國善意措施。(合成圖/雙方社群)

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成了出口導向的國家,對美貿易順差龐大,是美國第三貿易順差國,順差額一年達百億美元,在多次台美經貿談判中,美國不斷要求開放市場、降低關稅,並威脅貿易報復,「不公平貿易黑名單」(unfair traders blacklist),「台灣」赫然名列其中。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年總統是為疾病所苦的蔣經國,操盤的首長是行政院長俞國華、經濟部長李達海、國貿局長蕭萬長,除了檯面下的努力外,還將我國平衡台美貿易逆差的誠意與努力告知美國民眾,銜命對美國民眾做溝通的是新聞局長張京育及後續接任的邵玉銘,溝通方式是在美國菁英份子閱讀的時代週刊TIME刊登6幅系列性廣告,期間從1987年4月至7月,這六幅廣告統稱為We Buy American系列廣告。

We Buy American 系列廣告由當時任職奧美廣告公司、政大新聞系畢業的王念慈統籌,不拿酬勞義務協助,設計則由檸檬黃設計公司蘇宗雄執行;廣告以赴美採購、貿易平衡、開放市場、降低關稅、投資環境、高科技為主題,針對六大主題構思創意。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幅刊登日期為1987年4月27日,標題:「We Buy American」(我們買美國貨)。文案:中華民國採購美國產品,不僅是為了友誼,而是我們的政策;過去八年在正常貿易之外,我們的採購團已購買了超過81億美元的美國產品。插圖:一張台灣銀行面額81億美元的支票正投入一個由星條旗刻成美國地圖的撲滿裡。

第一幅刊登日期為1987年4月27日,標題:「We Buy American」(我們買美國貨)。


 
第二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5月11日,標題:「Balance」(平衡)。文案:保持雙邊滑潤的貿易關係的主要因素是「平衡」,貿易是中華民國台灣經濟繁榮與成長的原動力,與我們主要的貿易伙伴(如美國)保持平衡的貿易關係是我們的目標與承諾。插圖:以協力車來表現平衡,一輛奔馳協力車的兩個輪子,一個輪子是台幣10元硬幣,一個是美金1/4元硬幣。

第二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5月11日,標題:「Balance」(平衡)。


 
第三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5月25日,廣告標題為「Welcome」(歡迎)。文案:歡迎蒞臨中華民國台灣;台灣敞開大門歡迎銷售與投資,從農產品到先進的電訊產品,我們都歡迎參與,機會屬於您。插圖:敞開的古典中式朱門,門外大樓IBM與大同的招牌並列。

第三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5月25日,廣告標題為「Welcome」(歡迎)。

 第四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6月8日,標題:「Money Grows」(錢在成長)。文案:錢在滋潤的環境成長。有什麼理由不將您的投資深植於中華民國台灣?插圖:以美鈔10元捲成的樹幹,結滿果實,種植在具備「穩定的社會、獎勵工商業、現代化基礎架構、高度技術與生產力的人力資源」四項特質的土地上。象徵來台投資,將使企業變成搖錢樹。

 第四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6月8日,標題:「Money Grows」(錢在成長)。

第五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6月22日,標題:「A Small Wonder」(小奇蹟)。文案:電腦晶片,今日高科技進步的一個小象徵;台灣,另一個奇蹟,一個由生產雨傘、鞋子以至於高科技商品的社會。插圖:一個拇指頂著一片閃閃發光的晶片。以晶片象徵台灣在高科技產品的進步。

第五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6月22日,標題:「A Small Wonder」(小奇蹟)。

看看這幅「A Small Wonder」廣告,真的無限感慨,晶片是台灣從零開始,撿食美國人不屑的代工,辛苦打拼出來的,怎麼會是川普口中「偷來的」,後續的關稅談判,請政府和台灣代表挺起腰桿嚴正抗議。

第六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7月6日,廣告標題:「Ballooning Sales」(飛升的銷售量)。文案:美國商品在台灣的銷售量正在飛升中。美國廠商有更多的機會來台灣賺錢,因為台灣正在掃除貿易壁壘。插圖:象徵美國貨的熱氣球正在飛升,而圖中的國人用剪刀剪掉象徵貿易壁壘的沙袋。

第六幅廣告刊登日期為1987年7月6日,廣告標題:「Ballooning Sales」(飛升的銷售量)。


比較前後40年台灣面對台美貿易逆差的公關作為,媒體選擇,2025年使用財經專業的彭博新聞,是著眼於網路效益的擴散,1987年所用的媒體是美國菁英閱讀的時代週刊,二者都是正確的選擇;但就媒體露出而言,2025年的投書是one-shot的單次露出,網路固然有遞延效果,不過資訊爆炸,除作為研究檢索外,露出即死亡,再次被看到機會並不多;而1987年的雜誌廣告,週刊媒體壽命7天,連續刊出6次,期間從4月至7月,期間就有4個月百餘天的提醒,廣告必須有多次累積露出方能看到效果,只有1次露出只是打水漂。

再來比較訊息內容,1987年6幅廣告內容是購買美國貨、強化貿易友伴關係、台灣歡迎美國投資、台灣社會穩定、台灣創造經濟奇蹟、掃除貿易壁壘;而2025年賴總統投書4項對應措施,是台美零關稅、增加美國進口和軍購、增加對美投資,以及承諾取消所有非關稅貿易障礙;時隔40年前後比較,我們籌碼真的不多,仍然是We Buy American,擴大進口美國貨、掃除貿易壁壘兩招,似乎已成技窮的黔驢。

至於「台美零關稅」是場面話,美國真的答應,台灣農業畜牧業立刻崩盤掛點,這可是動搖國本的大事;還有一項微妙差異,40年前我們歡迎美國來台灣投資,40年後我們鼓勵台商增加對美投資到美設廠;美國早年鼓勵產業外移向外尋求低勞動成本,肥了老闆瘦了勞工,日久導致國內產能空洞,現在只能要脅他國反向洄流;「美」鑑不遠,政府得思考為了躲高關稅而「鼓勵到美設廠」是不是好主意,且不說是否導致國內產業萎縮,誰知道4年後的美國新總統會不會撤除川普的關稅壁壘?屆時乖乖聽話的,豈不一頭撞死。

為政者不能短視,單押一邊,所以不管是西進、南向,還是入北、入美,都得看遠看深,不能盲動,靠人不如靠己,或許我們應該再回過頭想想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和蔣經國的「莊敬自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