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李明賢 黃揚明 葉元之 李易修【鄉民監察院】完整版20250715
楊皓如 顏博志【好厝抵家】完整版20250711

媒體用AI產製新聞應有規範

發布時間:2025/7/15 16:00

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

打開電視新聞,偶而會看到AI製作的模擬畫面,如法庭攻防不能拍照錄影,但做成AI動畫,餵入人物真實圖像,由AI模擬複製,很像又不侵權或違反規定;當前媒體用AI產製新聞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對以「正確」和「真實」為最高標準的媒體,運用AI是不是應有規範和節制。

AI人工智慧崛起,媒體也開始使用AI產製新聞,但運用AI仍應有規範和節制。(示意圖/Unsplash)
AI人工智慧崛起,媒體也開始使用AI產製新聞,但運用AI仍應有規範和節制。(示意圖/Unsplash)

新聞產業應用AI可以有這幾方面,運用目的不同,規範自然有異。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處理:即data processing,如外電翻譯、訪問音檔文字化、文字或拼音檢查,使用AI自是無妨,但最後人為的用心校正,絕對不可省,否則音檔是「自古英雄多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文字稿變成「自古英雄多寂寞,唯有『淫者』留其名」,那就好笑了。

•資料蒐集:AI的資料來自其資料庫,而資料庫的資料來自各方餵養,撿到籃子的未必就是菜,有真有假,尤其政治的對立資訊,甲方餵養較乙方多,聲量越高,在AI資料庫越容易形成優勢,成為主流意見,因此使用應謹慎,AI提供的只是「菜」raw material,要變成「料理」(新聞),還是需要人為的校正回歸。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AI主播:2年前AI主播蔚為風潮,很多電視台都在玩,但現在只剩民視的「敏熙」獨秀,其他都香消玉殞了,開發的錢都變成打水漂,可見玩新科技不是越快越好;主播是新聞產製過程中,最後一關的守門人gatekeeper,而AI主播只是「讀稿姬」,並沒有處理或過濾新聞的能力,遑論突發重大新聞的播報。

江湖傳言,早年老三台時代,電視新聞競爭收視率,某台有位神級男主播,政大新聞系畢業的,他播晚間7點新聞時,主播檯對面同步播放競爭台的新聞,他若瞄到有重大新聞友台搶先播出,而自己台排cue在最後,會立刻接著也播出此新聞與之對抗,不管cue表順序,而副控室也完全配合,以搶收視率;若有突發新聞,也可立即接話播報,而且他不讀逐字稿,稿子都內化後用自己的話語說出,自然流暢不咬螺絲;如此「神人」,AI讀稿姬主播做得到嗎?

主播是新聞信賴度的指標,用AI讀稿姬當主播,當然不合適,也有違反新聞倫理之虞,但民視「敏熙」只播國際氣象,而國際氣象很多都是幕後播音員讀稿,所以「敏熙」OK啦。

•AI繪圖:在前AI時代就有CG繪圖,只不過AI繪圖只要下prompt 命令,圖就畫好了,比CG方便多了,所以以AI替代CG繪圖工具生成圖像,只要不涉及「真」就沒有問題,亦即不能以AI繪圖來宣稱是新聞圖像,或讓閱聽人信以為真,所以「揭露」是必要的,如公視午間新聞氣象報告背景圖就是使用AI繪圖,並明確揭露。

•聲音生成:使用AI聲音生成播報新聞,有欺騙之虞,應避免,而且AI聲音沒有「溫度」也容易穿幫,至於用AI聲音生成來模擬新聞人物發聲,形成「假新聞」,就是造假,絕對避免。

•AI模擬畫面或動畫:幾年前有家電視台,沒有畫面,就由動畫師來畫模擬動畫,如車禍,動畫模擬車輛在行駛中因偏離車道開上邊坡而翻覆,如此動畫會形成指控司機在駕駛中,因某些原因的疏忽而造成翻覆,這會影響觀眾認知,乃至檢警對肇事責任的判斷,所以是百分百違反新聞倫理;兇案也是,兇案不可能留下影像畫面,所以事後的AI模擬都屬臆測,凡是臆測就不是「真」,就不能當成新聞。

•新聞寫作:沒錯,只要將5W-H餵給AI,AI立馬可以組成一則新聞,但這絕對不合適,新聞價值的輕重還是需要人為判斷,AI無法取代,請主管不要被矇了,尤其複雜的政治新聞或國際要聞,涉及種族、文化、宗教、國家利益、意識形態,更不能由AI來產出新聞稿,若連新聞寫作也被AI取代,記者資歷何用?入行3個月、3年、13年就沒有區別了。 

•新聞查證:所謂新聞查證是向當事人、關係第三人查證,或檢閱其他歷史資料,AI是可透過歷史資料的比對檢核來完成部分新聞查證,但其資料庫是由各方餵養,無法保證其為真,所以後續人為判讀或re-check應不可省。

•觀眾服務:這部分AI是可以幫忙,客服專線可由AI機器人回答例行問題,或電視台有活動,AI即可依據活動性質,和網路使用者輪廓與行為,進行演算法排序,做推播,甚至根據以往活動紀錄做類似量身訂做的微定向傳播micro-targeting,只餵給粉絲閱聽人喜歡看的內容。

亦即AI能根據受眾行為與偏好,提供高度個人化的訊息推播與互動,提升參與度與精準度,形成個人化溝通;此外亦可提供自動化客服,由AI聊天機器人即時回應常見問題,並根據用戶歷史紀錄給予個別化建議。

AI所產製的內容只是「建議」或「粗稿」,使用人應負最終責任,若滋生法律風險,被告的是「人」,不會是AI;因此人為監督,謹守「查證、客觀、品味」紅線,注意法律與倫理規範,均不可省,如此方能發揮AI效率、降低風險,所以請把AI視為「助理」,而不是負最後產出的「AI記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