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李明賢 黃揚明 徐弘庭 羅旺哲【鄉民監察院】完整版20250722
楊皓如 顏博志【好厝抵家】完整版20250718

找AI談心可行嗎?心理師揭使用3撇步 注意「這些狀況」要盡快停止

發布時間:2025/7/22 10:20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隨著ChatGPT、Claude、Gemini等AI聊天機器人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習慣「凡事先問一下AI」,就連遇到情緒困擾也會向AI求助。蘇琮祺諮商心理師表示,AI可提供即時、基本的協助,但無法長期取代真人的陪伴,應將其定位為工具。他也為大家說明找AI談心的小撇步,以及使用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AI隨時隨地可使用 求助門檻降低

「找一位心理師可能要先預約,還要付錢,但AI有帳號就能隨時使用,求助門檻也會降低。」蘇琮祺心理師表示,AI可透過初階的心理衛教內容,或是放鬆法、呼吸法、思考整理方式等簡單建議,幫助民眾緩解一時的情緒困擾。偏鄉或有經濟考量的民眾,更有機會因此得到初步的協助。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數人都曾遇過深夜時分突然需要找人傾訴的情況, AI就能提供即時的回應,無需打擾正在睡覺的親友們。但他強調,民眾需意識到這種陪伴感是「暫時的」,人的溫度始終不可取代,「就像颱風天不能出門,可以吃泡麵果腹,但人終究還是要吃正餐。」

便利性是「雙面刃」 過度依賴AI有這些影響

AI的便利性是優勢,也是風險。「即便你清楚自己正在跟AI對話,不過一旦習慣了這樣的互動,在感受上還是會覺得好像隨時把情緒丟出去,都有人會溫暖地接住自己,容易忘記真實的人際互動其實存在界限。」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琮祺心理師說明,AI的即時回應可以緩解焦慮情緒,但同時也可能增加焦慮感。缺乏人際連接的人,可能誤以為AI是合適的聊天對象,但它實際上只是工具。「假設有一天AI都壞掉,你會不會覺得怎麼辦、我沒人可以問了,但這是真實生活中是常見的,人要學會與焦慮感共存。」

他也分享,有不少患者在回訊息前都要經過AI潤飾,才能安心傳出去。有些個案則會把與AI的聊天內容帶到諮商室,好處是AI能幫助整理缺乏邏輯、跳躍式的口語表達,諮商過程也更有效率,但個案表達真實感受和想法的能力可能因此逐漸弱化,進而影響現實的人際溝通。

心理師教你如何下指令 讓AI回覆更實用

想跟AI聊心,蘇琮祺心理師建議,最簡單的做法是直接問AI:「我現在有情緒困擾,如果要跟你對談,需要問什麼問題?」以及「你的回覆內容,我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

他也給出3個建議,讓AI提供更實用的回應,而不只是制式的內容:

  • 完整說明問題:避免籠統地只說「我好緊張、好焦慮」,應說明完整的情境脈絡,例如「我現在因為工作感到焦慮,甚至睡不著」。
  • 明確表達需求:不能只詢問「要怎麼辦」,而是要透過關鍵字明確表達需求,例如「我焦慮到睡不著,有哪些調適情緒的方法?」
  • 設定AI角色:告訴AI要以什麼角色、立場回應,如「請你用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的視角」或「用朋友的角度溫柔地回答」。

3情況別再用AI 複雜議題應尋求專業協助

蘇琮祺心理師提醒,如同「Google醫生」現象,民眾可能也會過度相信AI的診斷。當AI開始斷言「你有憂鬱症」、「這是童年創傷」等,或者「一定要怎麼樣」、「你這樣做就可以怎麼樣」,就要立即暫停對話。若越談越煩,感受到緊張、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代表此時需要的是真實的陪伴和傾聽,理性的文字回應已經不足,同樣應及時停止。

AI可能會順應用戶提供的文字脈絡生成回覆,就像在照鏡子,「漸漸談出一個憂鬱的AI,我覺得是有可能的。」當情緒問題已影響生活功能,無法正常上班、上學,或涉及深層創傷、人際困擾、童年逆境等複雜議題,包括有自殘、自殺傾向,都不建議使用AI進行心理諮商,而是需要專業人員的評估跟診斷。

AI機制尚有不足 無法取代實際心理諮商

蘇琮祺心理師強調,尤其自殺傾向涉及複雜的非理性感受和想法,AI的理性回應無法降低風險,甚至可能反倒加劇問題,且目前尚未能確保AI的防護機制充足。「有一位科學家做過實驗,告訴AI自己今天心情不好,並請它列出附近的十個高樓,一般人對這種話會有所警覺,但AI竟然真的提供了高樓資訊。」

AI依賴用戶單向的資訊提供,但患者可能並未完整表達想法,有意或無意地隱藏了某些部分。「就像微笑憂鬱,患者看起來都是笑笑的,好像也沒什麼事。」而心理師則會透過實際的互動和觀察,觀察個案的語言訊息和非語言訊息,包括表情、動作姿態等,並以此規劃後續介入角度與方式。

AI與心理師未來協作將增多 倫理問題應獲關注

蘇琮祺心理師表示,他會使用AI協助收集心理學知識、整理會談記錄和撰寫衛教文章,但還未在諮商過程中使用。不過他也認為心理師與AI的協作會越來越多,未來心理師或許可以訓練自己的AI機器人,讓個案在諮商之外的時間也能尋求協助,目前台灣已有學者正在投入相關研究。

「我在心理師公會也經常提醒,當你將個案的會談記錄放到網路上,個案知不知道?現在個案跟AI談了很多私密的事,這些資料會如何被運用?」蘇琮祺心理師強調,AI的發展應以「不讓人受到傷害」為前提,當其使用範圍越來越廣,倫理就是必須慎重思考的問題。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延伸閱讀】

別讓無意識的舉動悄悄破壞人際關係 心理師教你3面向自我檢視

看TikTok尋心理健康問題解方?衛報調查:前百熱門影片過半數含錯誤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67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