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日21~週一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楊皓如 顏博志【好厝抵家】完整版20250725

中間選民不甩大罷免 給了賴清德一記當頭棒喝!民進黨2026拉警報

發布時間:2025/7/28 07:00

文/楊晶晶(資深記者、政論節目主持人、台大法學博士)

大罷免國民黨立委24比0,外加一席正在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也罷免失敗,藍白陣營完封勝,政壇版圖定錨在去年大選後,唯獨民氣氛圍丕變,使得賴政府在這場多出來的期中考後,面臨提前跛腳的考驗。若風險控管持續失當,可預見2026年地方選舉綠營將同樣敗北收場。

賴清德政府在大罷免這場多出來的期中考後,面臨提前跛腳的考驗。(圖/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政府在大罷免這場多出來的期中考後,面臨提前跛腳的考驗。(圖/總統府提供)

台灣民眾在2024年大選中投給了民進黨在中央繼續執政,儼然最大公約數是不認同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兩岸路線太過親中,這是毋庸置疑的既定事實。大罷免投票結果該讓綠營思考的是,究竟是什麼事情比藍委親共更讓民眾在意?民進黨第一大危機,首要來自於中間選民的不再買帳。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24席罷免藍委名單中,最後僅有6席通過25%的第三階段罷免門檻,但還是少於不同意票,包括先前被視為危險名單中的王鴻薇、徐巧芯、李彥秀、葉元之、羅廷瑋與傅崐萁。另有高達四分之三的同意票都未達門檻,換句話說,即使投出來的結果是同意票大於不同意,依舊無法使其被罷免。其中有不少選區,雖是傳統藍大於綠的版圖,但在總統大選的得票數,還是由民進黨領先。此次連基本門檻都沒跨過,顯示大罷免訴求感動不了大量中間選民,讓他們選擇漠視且毫無投票意願。

舉例來說,新北第一選區的藍委洪孟楷,同意票數未達25%門檻,但在2024年大選中,賴清德拿到37.14%選票,大於國民黨侯友宜36% 、民眾黨柯文哲的26.86%;2020年,蔡英文得票過半55.51%,韓國瑜僅拿到39.76%。廖先翔的新北市第十二選舉區,2024年大選中,38.17%投給民進黨賴清德、侯友宜37.09%、柯文哲24.74%;2020年蔡英文在該選區拿到54.24%,遠高出韓國瑜的41.40%。桃園第一選區的藍委牛煦庭,2024大選賴清德得票率37.60%、侯友宜31.63%、柯文哲30.76%;2020年蔡英文在該選區拿到57.69%、韓國瑜37.30%。黃健豪的台中第五選區,大選時36.05%投給賴清德、侯友宜34.39%、柯文哲29.56%;2020年蔡英文得票率54.25%,遠勝韓國瑜的40.85%。固然藍白合加總確實大過綠營得票,但大罷免結果也能明顯看出,民進黨基本盤未被全數催出,更完全喪失了中間選民青睞。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罷免結果明顯看出,民進黨基本盤未被全數催出,更完全喪失了中間選民青睞。(圖/「護國大遶境」臉書粉專)
大罷免結果明顯看出,民進黨基本盤未被全數催出,更完全喪失了中間選民青睞。(圖/「護國大遶境」臉書粉專)

台灣目前大約30%的中間選民是決定台灣選舉走向的關鍵族群,他們不屬於誰的基本盤、平常對政黨惡鬥感到厭倦、並非全然的政治冷漠,卻總在國家關鍵時刻才願意挪出時間出手投票,現在的中間選民不等於台灣的統獨意向比例,卻能真實反映出台灣的最大問題。當大罷免後期走向「藍白VS.綠」對決,這正是中間選民最反感的氛圍,無論是罷團、綠營側翼、民進黨在政論節目上的意見領袖們,過度強烈的二分法與過度激情的政治語言,簡略說理過程的同時,也讓高昂情緒掩蓋了理性的論述。

民進黨執政以來有計畫地擴張媒體和網路影響力,卻在這一次大罷免中,正式淹沒在自己創造的「迴 聲室效應」中(Echo Chamber Effect),只聽得見「被客製化」的反饋,其他聲音都自動成了靜音。演算法和收視率的盲點,不該成為執政者的盲點,留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民眾黨的助攻無疑是國民黨能全數過關的主要原因,更有不少藍白人士,最大功臣是人在看守所、被羈押快一年的柯文哲。這種論述背後代表的不只是白營的自我膨脹,更值得關注的是,選民是否已開始對司法的獨立性產生不信任感。此次唯一被罷免的非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票數,不同意票為12萬3483票,甚至比2022年市長選戰得票數9萬8121票還多了2.5萬多票,而同意票卻未過25%門檻。

罷免投票已是在高虹安已在貪汙案中一審遭重判7年4月、褫奪公權4年、目前停職中的結果,加上新竹市為柯文哲的家鄉,同時也是民進黨大罷免公職要角、國會總召柯建銘的本命區,政治意義非同小可。

新竹市曾是民進黨曾執政的縣市,但此次不同意罷免高虹安的票數竟創下竹市選舉紀錄,比2018年林智堅的10.7萬多票還高。(圖/高虹安臉書粉專)
新竹市曾是民進黨曾執政的縣市,但此次不同意罷免高虹安的票數竟創下竹市選舉紀錄,比2018年林智堅的10.7萬多票還高。(圖/高虹安臉書粉專)

新竹市曾是民進黨曾執政的縣市,此次不同意罷免高虹安的票數竟創下竹市選舉紀錄,比2018年林智堅的10.7萬多票還高,藍白合體抗罷是原因之一,對執政者而言更須放大思考,司法案件纏身、涉嫌貪汙,為何不再是民眾支持該政治人物與否的第一考量?為何對於司法過度政治化的疑慮日增?當民眾對司法體系的公正性產生懷疑,社會對立情緒亦會隨之上升、對執政的公信力跟著打折,隨著時間長久累積,便將使得沉默螺旋中的中間選民不再沉默。

對外心繫國家路線,對內盼望法治公正,國家社會穩定前進,所謂「鐘擺效應」其實反映的只是希望朝野有適切的監督制衡機制,這是中間選民在大罷免中的無聲表態。

接下來執政黨將面臨的是立法院對於行政權的尷尬處境,比起朝小野大的僵局,大罷免後最尷尬的是執政黨難道必須全盤接收藍白立委所主導的無理政見?普發現金將會是第一個左支右絀的關卡。發了,行政院先前說的話成了自我打臉;不發,藍白更有質疑民進黨執政罔顧民意的操作空間。A是錯的,不代表B就是對的,民眾選擇制衡監督的國會政治,並不表示目前的個別國民黨立委都符合社會期待。朝野和解、朝野對話、共商國是,大家都會喊,解方不只在繫鈴人身上,誰能真心聆聽大罷免中有聲與無聲的民意,比起只關心「票少的輸、票多的贏」的選舉來得更有實質意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