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二12~週四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抗中保台的選舉咒語失效 不滿民進黨的年輕人如何轉向?

發布時間:2025/8/6 07:10

異動時間:2025/8/6 07:14

記者孫偉倫/綜合報導

醞釀準備超過一年時間的藍委大罷免行動,第一波24席在726進行投票,結果一席都沒有罷成功,檢討重要原因所在,主要不外是「抗中保台反共」的論述被過度操作而不再具有說服力,還有年輕族群不再只有支持民進黨。

  記者孫偉倫/綜合報導  醞釀準備超過一年時間的藍委大罷免行動,第一波24席在726進行投票,結果一席都沒有罷成功,檢討重要原因所在,主要不外是「抗中保台反共」的論述被過度操作而不再具有說服力,還有年輕族群不再只有支持民進黨。  專研台灣政治與選舉的日本學者小笠原認為,這次等於是一次小型的立委選舉,24席罷免藍委案都被以反對票壓過同意票的結果否決,對於民進黨與賴清德總統無疑是代表政治能量的潰退。這也顯示民進黨過去最強武器「抗中保台」的號召力正在明顯減弱。  其實有藍委在選區內做出民調也發現,對於將在野黨立委描述成都是親共賣台的說法,不認同的選民是認同的兩倍以上,這顯示在傳統上本來就非主流民意認同的深綠獨派理論或理念,這次被當作罷免的主要理由,加上過於空泛的親共指控與許多過激行為的不斷傳出,因此讓許多本來不認同罷免但不想投票的沈默民眾,反而出來反對罷免。  有藍委團隊就透露,罷免團體發動聲勢浩大的遊行看來頗有氣勢,但沿路吵雜鳴笛的行為反而收到反效果,就有本來不想投票的年輕家長因為嬰兒被驚嚇到哭鬧不停,憤而決定去投不同意罷免票。  包括從賴清德總統演講脫口說出「去除雜質」言論被放大造成負面印象,到罷免過程中的仇恨激化,包括民進黨支持者特別是年輕族群「青鳥」們不時傳出在網路上出征、檢查言論,還在街頭審問拍攝街景者等種種騷擾、限制自由的過激行為,甚至近日傳出所謂「反共」網紅八炯竟傳出「研究納粹來煽動群眾」、「成立衝鋒隊」、「發明手勢」、「讓某群體變成猶太人」等納粹作風來對付政治異己群體,讓民進黨從過去就被詬病有福佬沙文主義積習,現又加上國家社會主義的法西斯極右思想,還有過去美國「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竟都在台灣土地上合體,就是為什麼這次罷免行動中嚇跑多數一般民眾的原因。  新聞傳播學中有個「沈默螺旋」理論指出,當個人感覺到自己的意見與社會多數意見相符合時,就會更加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反之則更不願勇於表達,因此可能造成社會中「能見度較高的少數意見」被認為是主流意見的現象,但實際上他們仍只是少數,也因此即便在親綠陣營媒體大肆推波助瀾塑造罷免主流氣氛,但最後投票就出現意外的結果。  回顧抗中保台使蔡英文在2020大選中大勝的背景,主要是因香港反送中運動、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說「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引發的「亡國感」,然而現在在現在共機、軍艦不時繞台演習 的麻醉效果下,很難更強烈再刺激選民,也因此當大罷免主要訴求持續強度與反共抗中連結,廣泛指涉每個藍委都舔共的論述作為理由,最後就造成不利罷免的負面印象。  檢討罷免失敗因素,包括小笠原欣幸在內的許多意見也都認為是年輕族群的疏離或反彈,向來叛逆的年輕人也通常傾向反對當權者,因此特別是對於已連續執政超過9年的民進黨來說,許多年輕人就是從小時有認知能力以來,就一路看著民進黨執政而後成年,自然更容易對執政黨長期施政下的各種疏失弊端、腐化更加不滿,也因此使民進黨因執政者包袱而更易喪失年輕族群選民的支持度。  小笠原認為,台灣青年族群面對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等民生問題,對執政黨的信任度已持續流失,這也是這次罷免打抗中保台訴求讓選民無感的重要因素。  以台灣現狀看來,這些對執政者民進黨不滿的年輕族群,也從來不願支持國民黨,因此很大可能性將藉由支持目前代表第三勢力的民眾黨,來表達對民進黨長期執政的不滿與反對,這樣的格局可能短期內也不會改變。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張元祥就表示,第三勢力在台灣社會一直都有存在空間,政黨認同的心理機制也不會簡單就改變,這代表現在的民眾黨不太會在2028的國會選舉大幅減少席次。  只是以這樣的格局對照這次罷免失敗的結果來看,未來行政與立法部門的衝突大概仍難以止息,賴政府的執政因朝小野大而束縛,且互不相讓的亂局恐怕也仍無法改變。
支持罷免群眾冒雨到立法院外參加集會活動。(圖/民進黨立院黨團)

專研台灣政治與選舉的日本學者小笠原認為,這次等於是一次小型的立委選舉,24席罷免藍委案都被以反對票壓過同意票的結果否決,對於民進黨與賴清德總統無疑是代表政治能量的潰退。這也顯示民進黨過去最強武器「抗中保台」的號召力正在明顯減弱。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有藍委在選區內做出民調也發現,對於將在野黨立委描述成都是親共賣台的說法,不認同的選民是認同的兩倍以上,這顯示在傳統上本來就非主流民意認同的深綠獨派理論或理念,這次被當作罷免的主要理由,加上過於空泛的親共指控與許多過激行為的不斷傳出,因此讓許多本來不認同罷免但不想投票的沈默民眾,反而出來反對罷免。

有藍委團隊就透露,罷免團體發動聲勢浩大的遊行看來頗有氣勢,但沿路吵雜鳴笛的行為反而收到反效果,就有本來不想投票的年輕家長因為嬰兒被驚嚇到哭鬧不停,憤而決定去投不同意罷免票。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包括從賴清德總統演講脫口說出「去除雜質」言論被放大造成負面印象,到罷免過程中的仇恨激化,包括民進黨支持者特別是年輕族群「青鳥」們不時傳出在網路上出征、檢查言論,還在街頭審問拍攝街景者等種種騷擾、限制自由的過激行為,甚至近日傳出所謂「反共」網紅八炯竟傳出「研究納粹來煽動群眾」、「成立衝鋒隊」、「發明手勢」、「讓某群體變成猶太人」等納粹作風來對付政治異己群體,讓民進黨從過去就被詬病有福佬沙文主義積習,現又加上國家社會主義的法西斯極右思想,還有過去美國「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竟都在台灣土地上合體,就是為什麼這次罷免行動中嚇跑多數一般民眾的原因。

新聞傳播學中有個「沈默螺旋」理論指出,當個人感覺到自己的意見與社會多數意見相符合時,就會更加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反之則更不願勇於表達,因此可能造成社會中「能見度較高的少數意見」被認為是主流意見的現象,但實際上他們仍只是少數,也因此即便在親綠陣營媒體大肆推波助瀾塑造罷免主流氣氛,但最後投票就出現意外的結果。

回顧抗中保台使蔡英文在2020大選中大勝的背景,主要是因香港反送中運動、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說「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引發的「亡國感」,然而現在在現在共機、軍艦不時繞台演習 的麻醉效果下,很難更強烈再刺激選民,也因此當大罷免主要訴求持續強度與反共抗中連結,廣泛指涉每個藍委都舔共的論述作為理由,最後就造成不利罷免的負面印象。

檢討罷免失敗因素,包括小笠原欣幸在內的許多意見也都認為是年輕族群的疏離或反彈,向來叛逆的年輕人也通常傾向反對當權者,因此特別是對於已連續執政超過9年的民進黨來說,許多年輕人就是從小時有認知能力以來,就一路看著民進黨執政而後成年,自然更容易對執政黨長期施政下的各種疏失弊端、腐化更加不滿,也因此使民進黨因執政者包袱而更易喪失年輕族群選民的支持度。

小笠原認為,台灣青年族群面對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等民生問題,對執政黨的信任度已持續流失,這也是這次罷免打抗中保台訴求讓選民無感的重要因素。

以台灣現狀看來,這些對執政者民進黨不滿的年輕族群,也從來不願支持國民黨,因此很大可能性將藉由支持目前代表第三勢力的民眾黨,來表達對民進黨長期執政的不滿與反對,這樣的格局可能短期內也不會改變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張元祥就表示,第三勢力在台灣社會一直都有存在空間,政黨認同的心理機制也不會簡單就改變,這代表現在的民眾黨不太會在2028的國會選舉大幅減少席次。

只是以這樣的格局對照這次罷免失敗的結果來看,未來行政與立法部門的衝突大概仍難以止息,賴政府的執政因朝小野大而束縛,且互不相讓的亂局恐怕也仍無法改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