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四12~週五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政治讀新術_每周一四

限制老人駕駛:社會的集體獵巫

發布時間:2025/5/28 16:10

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519三峽發生78歲先生撞死三名學童、數十人受傷的嚴重車禍;接著事故的5天內又接連發生3起高齡駕駛肇事;519的隔天,交通部就膝蓋式的反應,公布高齡駕駛三大改善措施,包括換照年齡下修到70歲、換照考試增加「實地演練」,以及繳回駕照後會給TPASS補助,預計三個月內提出細部規劃、並在明年推動實施。

台灣5月發生數起高齡駕駛肇事案件,其中以519三峽北大國小前車禍最為嚴重,造成3死12傷。(示意圖/Unsplash)
台灣5月發生數起高齡駕駛肇事案件,其中以519三峽北大國小前車禍最為嚴重,造成3死12傷。(示意圖/Unsplash)

台灣社會遇到事情,最直覺的反應是「簡化因果關係」,而且是選擇性的簡化,柿子挑軟的吃,台灣每天發生數百件交通事故,這幾起只是其中的個案,把其簡化為「高齡駕駛=危險駕駛」,就成了最廉價的歸因。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危險駕駛最可惡的是「酒駕」,但交通部束手無策,法院也輕判縱放,藍綠立委只忙內鬥奪權,無暇修法重刑重判,即使要修法,也會有人權團體跳出來呼籲要顧及人權;當罪與刑不平衡,甚至讓加害者以錢換刑,只要和受害者或其家屬用錢達成和解,就可減刑,當有錢人可以用錢買「贖罪劵」,公義何在,人權又在哪裡?法律的嚇阻力又在哪裡?

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也常肇禍,但有人敢提禁止特斯拉進口嗎,沒有人會白目地去挑戰跨國經濟巨獸;的確,自動駕駛闖禍,原因不在特斯拉或自動駕駛,而是年輕駕駛,年少氣盛,不照SOP開車,但這樣能夠說應該限制年輕人開車嗎?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危險駕駛,問題不在年齡,而在駕駛人身體狀況與心智成熟,以及其他社會因素,簡單歸因於年齡,只是簡化因果關係。

有個簡化因果關係的例子,2008年金融海嘯,《紐約時報》有篇短文報導,《商業周刊》專欄作家葛洛斯Daniel Gross提出「星巴克分店指數」理論;作者先從大數據找出「金融危機傷害程度」與「城市星巴克分店數量」的統計相關,然後建構因果關係,星巴克的咖啡因,每日提供華爾街倫敦金融城金童子們大玩金錢遊戲的刺激動能」,最後做成結論「金融危機最新指標:星巴克分店愈多,國家傷愈重」,亦即一個國家星巴克連鎖分店愈多,受金融危機傷害的程度愈高。

這篇文章當然是遊戲之作,星巴克分店愈多,城市在金融危機受傷愈重,這是「統計相關」,但統計相關不必然是「因果相關」,「星巴克分店數量」和「金融危機受傷程度」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因為還有一個隱藏的變數「城市經濟繁榮程度」沒有被凸顯或討論;所以這個例子是把兩個不相干命題硬送作堆,所形成的因果關係謬誤。正確命題應該是這樣:

命題1:城市經濟繁榮,星巴克分店多

自變項:城市經濟繁榮程度

應變項:星巴克分店數量

命題2:城市經濟繁榮,金融危機受傷重

自變項:城市經濟繁榮程度

應變項:金融危機受傷程度

所以城市在金融危機受傷程度,根本不干星巴克的事,而是和繁榮程度有關;現在社會對老人駕駛的討論,交通部研擬對老人駕駛的限制,是不是也患了這種謬誤;形成「危險駕駛」的因素何其多,信手拈來就有:酒駕、毒駕、無照駕駛、駕駛心智不成熟、反應遲鈍、偶發性疾病、偶發性心理衝擊(如和人吵架,或重大刺激);此外法律輕判縱放、道路設施不良、號誌不清、行人不守規矩,也會間接導致危險駕駛。

上述危險因素中,任何年齡層的駕駛都會遇到,不能只歸咎於老人,更何況讓老人不能騎車開車,在鄉下地方更會限縮老人活動半徑,把老人關在家裡,使其喪失活力,若此,我們要付出的隱形社會成本將是健保支出增加、人口壽命減短。

信口開河說要限制老人駕駛,只是社會需要救贖而形成的集體獵巫,交通部的即時反應更是取媚民粹,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製造其他問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