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六12~週日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觀察/外媒批台灣交通死傷比911恐攻還慘!官員「提油救火」拿泰國當墊背 恐釀公關、外交雙重災難

發布時間:2025/9/7 07:00

記者盧逸峰/特稿

台灣的交通亂象近年儼然成為國際間關注焦點,數年前CNN直指台灣是「行人地獄」,隨後政府雖啟動各項因應措施,但改善幅度緩慢,近期台灣交通問題再次躍上國際媒體版面。德國媒體《bne IntelliNews》 近日報導指出,台灣一年發生超過37.5萬起交通事故、奪走三千多條人命,傷亡人數甚至比911恐怖攻擊的2977名罹難者還要多。報導批評台灣駕駛多缺乏交通規則意識,警方執法消極,行人過馬路宛如玩「生死遊戲」,更呼籲國際旅客來台旅遊前,最好要謹慎思考,如此犀利的評論句句切中要害;交通部官員的回應卻拿泰國來當墊背,挨轟是「小學生式比爛」。

近期台灣交通問題再次躍上國際媒體版面,德國媒體《bne IntelliNews》 近日報導指出,台灣一年交通傷亡人數甚至比911恐怖攻擊的2977名罹難者還要多。(示意圖/記者盧逸峰攝)

2024年全台交通事故接近40萬件,死亡人數達2950人,對台灣社會來說,這篇報導只是揭開早已存在的血淋淋現實。交通部長陳世凱先前在面對「行人地獄」爭議時就曾表示,這是見仁見智;如今國際媒體再度點出台灣交通亂象,若官員仍是以官腔回復、片面解讀,人民又怎能期待真正的改革?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台灣交通亂象再次躍上國際版面,交通部觀光署副署長黃勢芳受訪時直指,報導確實對台灣觀光形象造成一定傷害,但這是片面誤解,很多國際旅客其實很喜愛台灣,他更直指「泰國交通比台灣還差」。這番話看似替台灣解圍,實則是「提油救火」,因為它不僅無法回應國際社會的質疑,還可能在外交上冒犯了台灣與泰國的情誼。難道觀光署的潛台詞是「交通不用好,遊客還是會來?」若抱持這種心態,台灣交通死傷數字怎會不年年高居不下?對比泰國積極改善觀光環境,努力打造軟硬體配套,台灣卻以他國缺點當墊背,只會顯得更荒謬。

疫情後台灣國際旅客復甦緩慢,2021年僅14萬人次,2022年60萬,2023年648萬,去年則有785萬,今年原定目標1000萬,日前已下修為900萬。反觀泰國,2021年同樣只剩42萬旅客,2024年卻已強勢回升至3554萬人次,接近疫情前水準,政府更喊出3900萬的雄心。泰國能迅速重建觀光動能,靠的是免簽優惠、延長停留、改善基礎設施與旅遊體驗等政策;台灣官員卻只會用「別人更差」的邏輯來安慰自己,這種心態,正是落差的根源。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尤其天災、地震與匯率波動已經讓觀光市場雪上加霜,如今又背上「交通危險」的惡名,恐怕只會進一步拖累復甦;旅客在意的不只是美食與美景,更在意走上街頭是否安全。當國際媒體用「行人必須舉手自保」來形容台灣街頭亂象時,任何再熱情的宣傳口號都將大打折扣。

當國際媒體用「行人必須舉手自保」來形容台灣街頭亂象時,任何再熱情的宣傳口號都大打折扣。(示意圖/記者盧逸峰攝)

德媒報導中點出,造成台灣行人安全堪憂的主因之一,就是道路設計不良。在寬度超過12公尺的道路中,近半數未設置人行道或僅以綠色油漆簡單標示;即使設有專用人行道,往往也被違停的機車、攤販或汽車占用。警方對這類違規情況多半視而不見,久而久之,民眾也習以為常,整體社會的路權觀念十分薄弱。

報導更指出,台灣駕駛人普遍缺乏交通規則意識,闖紅燈、突然變換車道不打方向燈、不禮讓行人等違規行為司空見慣,使得行人每日都必須提心吊膽地穿越馬路。台灣交通亂象改善為何難以有感?

民間團體「台灣交通安全協會」進一步提出建言,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機車佔五至六成、汽車佔二至三成,合計約七至八成;行人死亡比例則長期不到一成。換言之,真正的問題出在機動化交通,但政府卻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在人行道整建、路口退縮與標線優化等「行人安全改善計畫」。這些措施雖然有高度政治能見度,但卻只能觸及少部分死傷原因,形同「花九成力氣解決一成問題」。

事實上,在前總統蔡英文執政期間並不認為「行人地獄」是見仁見智,而是編列400億推動「提升人行安全計畫」,並喊出 2030 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要減半,但審計部日前檢視執行成果,認為成效有限,尤其兒童死傷人數持續攀升,2024年就有逾1.2萬名兒童被捲入交通死傷,說明根本問題並未明顯改善。

交通部長陳世凱先前在面對「行人地獄」爭議時就曾表示,這是見仁見智。(圖/記者盧逸峰攝)

而且不光是德國媒體點名,台灣的交通問題早已引起多國政府警告。例如:美國提醒旅客「駕駛不尊重行人通行權」;加拿大直言「機車駕駛行為魯莽」;日本指出「台灣交通事故比日本還多」;韓國警告「外國旅客常遇交通事故」;英國、瑞士、澳洲也都不約而同提醒行人「不要期待車輛會在斑馬線停下」。交通部千萬別以為這是「單一媒體的片面誤會」,而是跨國一致的觀察。

外媒的批評或許言辭尖銳,但反映的正是台灣社會長年習以為常的荒謬現象;交通部長一句「見仁見智」,觀光署一句「泰國更差」,無非是把問題推開,把責任卸下。政府若真想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必須誠實檢視道路設計與執法鬆散的結構性問題,並展現真正的改革決心。否則,不僅觀光復甦遙遙無期,台灣人的生命也將繼續在街頭上付出沉重代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