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五21~週六21】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每周一周四_政治讀新術

抗戰?終戰?賴清德的兩難

發布時間:2025/8/16 16:00

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

8月15日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80周年,賴清德總統透過臉書發表感言,但部分媒體藉某些政治人物的指責說,逾千字的文章內容,並未提及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等字詞,「讓人憤怒與失望」,也有人說「賴總統不提中華民國的抗戰歷史,憑什麼高喊團結台灣?」。

賴清德總統。(圖/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總統。(圖/總統府提供)

「抗戰?終戰?」真的是賴清德的兩難,「總統賴清德」是應該講「抗戰」,但「台灣人賴清德」要怎麼講呢,1895至1945年的台灣是日本的領土,算是戰敗方,並沒有對抗日本的「抗戰」行為,除了「終戰」,似乎也很難有更適切的字詞來表達。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抗戰?終戰?是史觀的爭論,歷史是由史實建構,史實是客觀存在,詮釋者再由史識與史德來構築史觀,史識是論史者是由個人的學術視野、修為、耙梳能力所構成,史德和新聞學要求記者的條件一樣,就是客觀、公正,不偏頗的論斷。

但這只是理想,在歷史「理智重建」過程中,常會遭遇「物」與「人」的困擾,「物」指的是史料的完整性,這點與本文論述無關,可以不論,而「人」指的是研究者或論述者的偏差,包含-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利:有經濟壓力,如受雇立傳,美言傳主;政治壓力,如為當權者服務,或為前朝寫史,以醜化前朝討好當道;族群榮譽,如為家族或宗姓聲譽,而為所屬族群「擦脂塗粉」;
•信仰:因宗教或政治信仰而產生取材或立論偏差;
•個人偏見:個人對特定族群、歷史事件的刻板印象或預存立場所產生的偏見。

 

因此「抗戰?終戰?」的爭論,是源自政治信仰、族群榮譽,以及個人預存立場所產生的偏見,藍營,特別是外省籍政治人物對「抗戰」的堅持是可以理解的,日本對華戰爭瓦解國民黨在大陸一黨獨大而且腐敗的統治,不但千萬軍民死於戰爭,更培植共產黨成長,也是造成蔣介石辭廟偏安的直接原因,所以對日抗戰,代表國民黨的屈辱與犧牲,沒有妥協為「終戰」的理由。

但站在台灣人的立場,日本取得台灣雖是清日甲午之戰的結果,但也是清廷在條約白紙黑字的承諾,方有「乙未割台」一說,日治時期歷經明治、大正、昭和三朝,明治時期是接收階段,當然不免因綏靖而帶來殺戮,但在大正時期一切都已上軌道,西方文明也經由日本兩級傳播傳入台灣,知識分子懂得看西畫、聽古典音樂,也接受社會主義,認為應該照顧農工與窮人,因此有學者將此階段稱為「台灣的文藝復興期」,而昭和時代,引進廣播,台灣人也開始有了選舉,可以投票選自己中意的人當議員。

日治時期的台灣人是孺慕中國的,蔣渭水就是孫中山的鐵粉,但1945年戰爭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但文化與語言的隔閡,終於在1947年發生228事件,外省本省兩極對立,好不容易在90年代李登輝時代,外省本省的對立逐漸平復;但近年,這種兩極對立又因大罷免而蜂起,何其無奈。

賴清德總統的「終戰」臉書,講了一個很少人知道的「三叉山事件」,戰爭結束後幾周,一架載著美國、澳洲、荷蘭等盟軍被釋放戰俘的軍機,因颱風墜毀在台東嘉明湖一帶,全員不幸喪生,當時前往救援的團隊,包括當時的日本憲兵與警察,以及原住民、閩南、客家族群在內的台灣人,一同上山搜救,卻因惡劣天氣不幸罹難。這場空難與山難,被稱為「三叉山事件」;賴總統說,在那個戰爭才結束的時刻,沒有人區分自己和對方是同盟國或軸心國,即便冒著危險,也要搶救受難的陌生人,因為那都是寶貴的生命。

沒錯,反省戰爭就是要避免戰爭,爭執「抗戰?終戰?」,意義不大,對一般國人,我們就尊重個人的族群記憶吧,但作為「總統賴清德」就必須考慮自己做為中華民國總統的角色,因此總統府應有四平八穩的短文告,至於「台灣人賴清德」則可以在個人臉書發抒心情。

官方理性、個人感性,適當區隔,面面俱到,「抗戰?終戰?」無謂的爭執是總統府公關幕僚的疏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