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NN 新聞網
新聞大追查
  • FTNN 新聞網 Facebook 粉絲專頁
  • FTNN 新聞網 Youtube 頻道
  • FTNN 爆料投稿
【週四12~週五12】
鄉民監察院_每周二三
【好厝抵家】

政治凌駕科學的土壤 開得出諾貝爾的花?

發布時間:2025/11/14 07:00

主筆/單厚之

賴清德總統11日頒發「總統科學獎」時,突然宣布「333計畫」,希望在未來30年內讓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三大領域中,至少新增3名諾貝爾獎得主。學界聞言後,多「肯定」賴清德有如此遠大的理想,但對結果並不看好。台大醫學院教授、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甚至說,目前台灣與其他國家差距太大,望塵莫及。

總統賴清德11日頒發「總統科學獎」時宣布「333計畫」,希望在未來30年內讓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三大領域中,至少新增3名諾貝爾獎得主。(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11日頒發「總統科學獎」時宣布「333計畫」,希望在未來30年內讓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三大領域中,至少新增3名諾貝爾獎得主。(圖/總統府提供)

上個月,大阪大學特任教授坂口志文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南韓媒體紛紛以「日本第30個諾貝爾獎誕生」報導此事,檢討為何韓國與日本的經濟實力越來越接近,諾貝爾獎數量卻有如此大的落差。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南韓僅有兩個諾貝爾獎,一是促成南北韓首腦會談的前總統金大中,在2000年獲得和平獎,一是去年韓江的諾貝爾文學獎。在坂口志文得獎後沒幾天,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的第31個獎。

台灣的諾貝爾獎數,網路上可以查到各種不同的算法,有的會把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楊振寧、李政道列入,但兩人成長、求學皆是國民政府時代的大陸,研究、得獎則在美國。除了得獎時是中華民國籍、曾任中研院院士之外,並無更多的淵源,兩人之後都入了美國籍,楊振寧甚至還又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籍,賴清德應該不會把這兩個獎算在台灣的頭上。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1976年獲得物理獎的丁肇中,雖然出生在美國、曾在大陸讀書,但13歲就跟父母遷台,還唸過成功、建中、台灣省立工學院(成大前身),之後休學到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獲獎都在美國,他們家的舊居還被北市府指定為歷史建築。

最無疑問的1986年獲得化學獎的李遠哲,出生在新竹市,就讀竹中、台大、清大碩士班還擔任一年助教後才赴美。李遠哲研究獲獎都在美國,取得諾貝爾獎時有雙重國籍,1994年就放棄美國籍回台擔任中研院院長。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圖/取自臉書/李遠哲​)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圖/取自臉書/李遠哲​)

一般算台灣的諾貝爾獎得主,大多會算李遠哲和丁肇中兩人,和南韓的總數是一樣的,只是台灣距離李遠哲得獎已將近40年,韓國最近的一個獎才是去年的事。賴清德在此時發下拿諾貝爾獎的宏願,或許也跟韓國社會有相同的感慨。

諾貝爾獎是國家實力的一種展現,其根本是教育與研究,台灣早期研究環境不足,像丁肇中、李遠哲這樣的人才,只能在美國發光發熱,如今則是有了新的、更複雜的問題。

先談教育,台灣因為錯誤的教育政策,學歷貶值、大學招生嚴重不足,連頂大都出現缺額,私校每天在生死存亡邊緣掙扎,第一線的教師苦不堪言,雖然人人都有大學文憑,但整體的水準未必更好。

民進黨執政以來,將多數的心力都放在政治和史觀上,課綱一改再改,學生的競爭力不升反降。賴清德提出的雙語教學,用英文教數學、物理甚至國文、體育,把學生、老師都整得人仰馬翻,教育界不斷要求停止,教育部就是不為所動。大把的資源投入無效的甚至降低教學品質的領域,教學效果怎麼會好?

在高教和研究的領域,政治介入學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2018年的「卡管案」,讓台灣最好大學的校長延宕354天無法產生,學術自主蕩然無存,所有的研究人才先看政治立場再看專業;就連全球公認是趨勢的核能,賴清德都能說出「不是喔,不是這樣子」,這種政治凌駕科學的環境怎麼會有好的成果?

台灣的經濟和產業發展越來越不平均,以往志願最高的醫學院學生,畢業後寧可「直美」(直接從事醫美),也不願到困難的醫療現場;理工科則一窩風的往IT產業擠,其他領域門可羅雀;偏偏川普又毫不掩飾的要搶台灣的產業和人才,賴清德政府不僅無力阻擋,還幫忙把人才往外送。還能指望誰留在台灣做研究、拚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既然是國家整體實力的展現,就必須要整體方方面面的條件配合,如果不改善教育環境、教學品質、產業結構、人才出路等問題,再好聽的口號和目標,都是緣木求魚。

賴清德或許想,只要撥點錢、集中資源,就能搞出一個「諾貝爾國家隊」。姑且不論賴清德管不到30年後的事,過去幾年,民進黨搞出了多少「國家隊」,有哪一個成功、有成果的?哪個不是烏煙瘴氣、弊案叢生?賴清德的「333計畫」,最終不過是少數人趁機發財的機會而已。

您已閒置超過五分鐘,請點擊右上角關閉按鈕

不能錯過的資訊

top